2024-10-25 11:35
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的重大举措。省政协党组对本次月度专题协商会高度重视,唐良智主席亲自审定方案、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协组织动员各参加单位、政协委员、相关市县政协和专家学者,聚焦会议主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与中安在线联合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广泛收集网民意见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部署和顶格推动下,省有关部门和大黄山四市从建立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建设、发挥平台作用、深化品牌传播等方面积极推进落实,大黄山文旅各产业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但对标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求,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协同推进力度不大。大黄山四市文旅基础不一,行政区划分割,文旅发展整体规划缺乏强有力统筹。旅游业发展过度依赖传统路径,相关产业协同融合程度不高,文旅项目开发运营碎片化、同质化现象存在。二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区域资源及要素保障没能有效互动耦合,尚未形成特色彰显、协同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旅游产业存在结构性短板,产业形态不高、生态不优,普遍重观光游览、轻文化体验,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化的消费产品供给不足,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支撑力、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入驻。三是基础设施支撑不足。四市交通互联有待加强,旅游环线规划建设滞后,国外航班开辟力度不大,域外引流效果不彰。休闲度假要素产业链发育不充分,会展、赛事、康养等规划建设有待加强。旅游服务国际化、数字化水平不高,智慧旅游软硬件配套还不够完善。四是文化资源发掘不够。大黄山四市文化差异较大,缺乏整体性研究,IP打造缺乏共识,文化保护传承、挖掘转化、创新利用水平有待提升。讲故事和新媒体传播能力不足,大黄山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有待加强。
突破思想藩篱,推动全域全链全面发展。以政府有为联动市场有效,用好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推动四市现有文旅产业腾挪转型、做大做强。扭转“旅游产业富民不富财政”的思维定势,摆脱“门票经济”“床板经济”依赖,引导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注入六大产业,推动全链条发展。在核心景区商业服务等方面大胆突破,探索通过特许经营、联合经营等方式,引入战略合作者,撬动核心优质资源商业价值。
突破地域藩篱,加快理顺区域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省级赋能、四市联动机制,深化四市文旅产业发展、财税、考核等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大黄山地区六大产业的规划统筹、政策协作、产业互补、利益共享,促进四市文旅产业差异发展、优势互补、提档升级。加强区域间协作联动,深化大黄山地区与皖中、皖北文旅资源对接,充分释放大黄山文旅产业的溢出效应,引领带动全省文旅产业高品质发展。
突破部门藩篱,加快推进景区运营体制改革。克服部门壁垒,破除传统的行政管理约束,尽快解决“三个机构管一座山”“山上山下分灶吃饭”等实际困境,组建国企为主体的大黄山文司,助力四市文旅开发,发挥景区联盟作用,形成串珠成链、联动发展整体效应,擦亮大黄山“金字招牌”。
提升产业招引能级。以“国际会客厅”打造为契机,牵引各方资源,搭建大黄山产业会客厅,创新招商场景,通过招商信息共享平台、项目落地服务平台,强化资源要素集聚,围绕六大产业,持续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升产业招商工作质效。
提升六大产业能级。加强产业趋势研究,加快制作六大高端服务业和绿色制造业产业链图谱,制定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措施,建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大大企业、大项目招引力度,重点实施文旅产业集群项目,高标准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文旅标杆项目,扩大大黄山产业的世界影响力。
提升消费场景能级。以“文旅+”“+文旅”的跨界融合,培育新场景、新业态。在传统消费领域创新植入大黄山特色元素,开发一批彰显大黄山生活美学的沉浸式、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消费模式。瞄准“白天有景点、夜游有亮点、市集有卖点”多向发力,着力打造文旅消费新热点。
共建大黄山旅游廊道。加快屯溪机场改扩建项目实施,优化拓展国内、国际旅游航线网络,提升机场群协作运营效率。共建大黄山区高铁、高速畅联网络,强化与长三角的路网连接,加快大黄山区旅游环线及交通配套建设,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
加强世界级地标建设。统筹建设世界级度假区、大型综合性体育中心、高端展会中心、综合性购物中心和国际级五星酒店等配套设施,提升国际化旅游接待能力。高标准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实施特色商业街区品质提升,推进街区向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升级,打造世界级国际化消费新场景。
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加强大黄山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实现旅游大数据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智慧景区、智慧度假区、智慧街区一体化建设,培育一批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重点项目。梳理入境游痛点堵点,简化优化国际游客使用掌上黄山等APP服务功能,支持四市增设旅游购物(离境退税)商店和外币兑换点,提高入境游便利化水平。
推动大黄山整体文化研究。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从大黄山文化多元一体立场,开展大黄山地区文化研究,全面梳理大黄山文化的孕育、演进和发展历程,系统发掘大黄山地区文化的独特内涵,提炼大黄山文化通的精神特质,凝聚起大黄山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思想共识和文化共识。
推动大黄山文化赋能旅游产品。充分发掘徽学、新安医学等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将大黄山文化中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世界文明相协调的优秀因子融入文艺创作中,推出能够弘扬大黄山文化的演艺文创、医养文旅、研学非遗产品,持续扩大大黄山文旅传播影响力。
推动大黄山文旅宣传走向世界。系统构建内涵丰富、立体多元、易于传播的文化标识体系,创新打造适宜国际游客理解传播的品牌形象、宣传模式、宣传载体、宣传叙事,通过多平台、多层次、多矩阵的宣传,强化大黄山营销推介的广泛性、精准性,提升大黄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大黄山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真正走向世界。
2023年底,安徽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提出高品质发展休闲度假产业是建设大黄山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发展休闲度假产业的新赛道中,大黄山要抢滩占先,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拓宽文旅消费新空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构建休闲度假旅游空间。大黄山四市富氧、富硒、中医、文化等度假旅游资源充裕,徽文化、桐城文化、古皖文化、禅宗文化等文化底蕴深厚。以国道、省道干线等交通体系为框架,依度假区域功能分区整合资源,跨区域开发构建休闲度假旅游地理空间格局。
实现休闲度假旅游服务便捷化。对接国际旅游市场规则与通行标准,落实外国人过境144小时免签政策并放宽活动范围限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度假区管理体制,提升国际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公路服务区、房车、自驾车营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特色主题旅游风景廊道。以皖南川藏线省道、环天柱山旅游风景道、新安江山水画廊等为引领,依据区域景观、生态、文化差异构建主题廊道,打造大黄山区域旅游风景道体系。
以廊道建设推动旅游业态发展。以国道、省道、高速为基础,联动开发大黄山文化和旅游资源,聚焦“打造中国东部最美风景道”目标,形成“风景廊道+旅游”新业态,增强度假旅游的引流导流能力。
加快落地自驾设施与服务设施。围绕机场、高铁站、汽车站、港口等枢纽,建设汽车、房车、电动车租赁基地与场所,确保租车自驾与交通运输无缝对接,推广“落地即自驾”模式,提高游客游玩便捷性。
提升交通互联通行便捷力。建设一批互联互通交通设施,打通与毗邻地区“断头路”。探索建立大黄山机场联盟,优化拓展境内外航线网络结构,开发四市低空短途航线,做强做优航空旅游市场,提升旅游可达性。
引进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品牌。积极引进国际旅游集团度假旅游品牌,推进芳草地、森泊等国内品牌度假项目在大黄山落地,实现连锁经营,提升产业品质与知名度。
建设乡村休闲度假旅游集群。依托皖南优质乡村资源,打造中医药、森林、避暑等主题度假村,促进池州富硒养生村、旌德灵芝康养村、黄山大灵山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度假村品质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拓宽延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链。挖掘大黄山地域特色饮食文化,推动“老字号”“餐饮名店”“名小吃”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休闲娱乐业,依托地域文化、区域特色、民俗风情,通过实景演出、独立剧场、文艺表演等形式,推出一批常态化的旅游演艺活动。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围绕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打造康体运动、生态体验、科普研学、文化探访、漂流探险、低空飞行等精品旅游产品项目,构建全空间、全产业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游客兴趣。
积极发展乡村度假。依托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乡村度假示范区、乡村度假重点村,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以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带动目的地转型升级,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推进康养度假。立足“医、药、养、游、健、学、食”等领域,深入挖掘新安医学文化的内涵,大力发展医疗健康相关产业,打造符合国际标准、体现中国特色、具备皖南元素的生态绿色康养度假基地。深入推进文化体验度假。以徽文化为核心,运用虚拟现实、VR等技术手段,打造大型沉浸式旅游体验产品和业态,通过动漫、文创、演艺等形式,实现徽文化智慧化展存展示与演绎。利用徽州文化博物馆等空间载体,建设城市依托的景点和文化体验综合体,让游客深入感受大黄山的文化魅力。
大黄山四市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加之背靠长三角庞大的人才资源集聚和市场潜力,构成了大黄山区域发展创意产业的优质基底。建议通过擦亮特色品牌、开发创意产品和大力发展创意基地,快速推动大黄山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大黄山从传统旅游向高端服务业转型升级。
创意经济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通过创新思维和技术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在大黄山,创意经济将推动自然人文资源、美好生活需求及现代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创造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文化服务,并通过品牌建设、产品研创和产业集聚,构建大黄山独特的创意产业生态。
首先,大黄山品牌建设就是创意经济引擎。大黄山品牌建设要“立足生态型、锚定国际化、对标世界级”,品牌塑造的本身就是创意经济发生的过程。从品牌视觉系统设计创意到品牌营销传播,以及品牌价值评测等等,无处不在的渗透着文化创意和文化服务。大黄山品牌的塑造需要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包括社交媒体、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定期创作发布高质量的内容,如短视频、宣传片、图文报道、专题文章。与此同时,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如创意周、艺术节、非遗展等等,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线下互动。除此之外,与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艺术家、设计师等合作,共同打造联名产品、爆款单品、流量新品,加速提升大黄山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与头部旅游平台合作,创新推出大黄山旅游新线路、新玩法,让游客在欣赏大美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入体验大黄山的创意文化,增强大黄山品牌的精神感召力。
其次,大黄山新品文创就是创意产业龙头。大黄山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高达1787项,而大黄山旅游购物商品,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同质化、低端化十分明显,建议大黄山发起旅游文创设计大赛,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艺术家以及青年学生共同参与到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中来。通过创意将传统非遗、特色物产与时尚设计结合,一改大黄山旅游商品的传统形态业态,同时促进非遗产业化、农业三产化发展,比如泾县的廊桥木梳、宣纸通过研创新品可以成为大黄山酒店民宿的房间用品。另外,大黄山28个区县,亦可发起“一县一品”农产品创新行动,仅安庆、池州的“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就有1800多个,例如池州正在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九华黄精为特色的“九华黄精元气水”,将植物药材研创包装为有故事的当地代表性健康饮品,通过千万级数量的游客消费和线上直播销售,既增强了在地旅游的特色体验,又促进了当地农文旅融合产业化发展。
再次,大黄山数字游民集聚地就是创意产业基地。当下,大黄山正在推动数字游民集聚创业地的建设,首批示范基地正在实施落地。为进一步有序加快发展数字游民基地,建议以市场逻辑、平台思维、产业系统对大黄山整体区域进行数字游民创业创意基地总体规划,分区域、分类型、分时序地进行统筹谋划。建设“点”,普及“面”,以点带面,建设多个带有产业主题的数字游民创意基地,如聚集元宇宙软件研发的“开发者基地”、聚集网文短剧创作的“数科者基地”、聚集广告创意设计的“创艺者基地”、聚集运动教练培训的“探索者基地”等等。同时开展国内外数字游民的招募、邀请,吸引文创企业、工作室、设计公司、数字游民入驻,形成人才集聚、创意集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创意产业发展。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创意人才来大黄山创业和发展。建立创意产业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资本加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加强与国际文化创意组织、国外数字游民基地的合作,举办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交流活动。大黄山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数字游民友好目的地”。
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发展旅游,更是希望通过目的地打造发展新经济、新产业。而创意经济的发力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引擎。在创新创意赋能下的大黄山,必将成为全国典范的“创新实践地”“创业聚集地”“创意生活地”和全球向往的“心灵休憩地”。
新安医学800余年传承发展,创造了“800医家、800典籍”的辉煌。聚焦本次协商会主题,我们认为,新安医学是加速大黄山崛起、推动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有力支撑。为此建议,积极抢抓大黄山政策机遇,全面推动新安医学携手现代文旅深度融合、跨界协作,全力打响“新安医馆”特色康养文旅品牌,助力绘就“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
大黄山医疗康养产业发展,为新安医学传承创新提供了历史机遇。创造性转化。深入开展新安医学古籍文献精华和民间医药挖掘、整理、保护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新安医学资源数据库,着眼大黄山康养功能提升,找准新安医学“治未病”与康养需求的结合点,精心打造“新安医馆”特色文旅康养品牌,使其成为继徽州民宿之后黄山市又一靓丽名片。创新性塑形。做长新安医学文化长板,加强新安医学文化资源普查,提炼新安医学文化精神标识,高标准建设新安医学文化线上线下交流平台,讲好新安医学故事,推动新安医学服务贸易和国际传播,创造性推出“新安医馆+”康养文旅,积极塑造“南新安”大黄山康养旅游目的地形象。
定位长三角康养旅游首选地,加速“新安医馆”品牌、业态、产品创新。品牌市场化。随着新中式养生备受青睐,主打中医药康养成为市场热点。加速新安医学推广传播,大力培育新安医学名医、名家、名院、名科品牌,推动新安医学健康养生理念融入日常养生、保健理疗等大众赛道,让“新安医馆”康养文旅品牌立起来、走出去。业态多元化。以“中医+”思维探索康养产业跨界融合新场景,抢占药食同源产业新风口,推动新安医学与文旅、养老、餐饮、健康管理等产业深度融合,聚焦中医理疗、自然养生、心灵疗愈、药膳滋养、文化研学、特色医美六大核心业态,实现业态融合、场景焕新、体验升级。支持新安医馆在黄山市“一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医养康养旅养新安医学研究院暨国际健康怡养综合示范区)、“一街”(屯溪河街)、“一线”(潜口养生环线)、“一带”(新安江经济带)、“一山”(齐云山)、“一片”(历溪村、芦溪村、芳村-六都村祁门御医文化古村落片区)布局落子、梯次推进,进而辐射大黄山区域。产品差异化。康养不是养老,而是全龄康养。鼓励多元资本和技术参与产品研发和生产,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高校平台等创新载体合作,针对不同群体消费需求,开发“医、养、健、游、学、食、美”康养产品,拓展线上线下消费渠道,加快“新安名方”向“新安名药”转化,把“好资源”做成“好产品”,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做强产业链条。以“十大皖药”基地建设为基础,推动优质中药材集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优质中医药企业,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并加强基于经典名方的特色食疗药膳、保健食品饮品等产品开发,促进大黄山区域间产业集成协同、联动发展。做强龙头企业。强化国企引领带动作用,发挥好国企在资源配置、资金融通等方面优势,发挥大黄山建设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社会资本向大黄山康养产业倾斜汇聚,吸引高端康养产业研发机构、总部或产业组织入驻大黄山。创新改革举措。深化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等方面机制改革,构建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师承教育为特色的新安医学人才培养格局,创新“订单培养”模式,做到“引有绝招、育有侧重、用尽其才、留有实招”,推动新安医学名科名派传承创新、扩大优势,全力打造康养产业人才集聚“强磁场”。
同时,大黄山建设离不开强大的医疗资源支撑。今年4月黄山市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议省级层面帮助协调,积极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大黄山,更好赋能新安医学传承发展,为大黄山建设提供强大医疗健康保障。
我省将会展经济列入大黄山建设六大高端服务业之一,以展为媒,以会聚力,对于贸易、投资、产业、消费、宣传等多方面发挥了多重带动效应。但总体上看,当前大黄山会展产业的基础还较为薄弱,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产业链不完整、高水平会展承办主体缺乏、品牌会展较少等问题。下一步,应树立“大会展”思维,壮大会展经济,提升会展效应,加强规划引领、项目引进、平台推介,进一步激活大黄山会展经济新引擎。
大黄山会展产业要对标世界级国际化,面向国际市场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产品供给,以高品质服务聚集人气才气、市场资本。一是努力构建会展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学习借鉴国际先进会展理念和运营模式,积极对接争取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的支持,努力让我们具有国际化、品牌化的会展进入国际品牌展会的行列,尽快打开大黄山会展产业全球视野,提升外界对大黄山办会办展能力的认可度。二是积极与国际国内组织交流合作。鼓励支持具有国际化办展办会经验的中介机构、世界会展头部企业、国际行业协会组织来大黄山设立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充分借助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等专业机构力量,宣传推介大黄山会展环境,争取国际国内顶级会展资源,提升大黄山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
会展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支撑元素,会展品牌是提升会展产业能级的关键标志,也是吸引国内外客商的核心要素。一是树立品牌理念,精心布局展会项目。建立品牌会展的培育引进机制,集中财力持续扶持,培育一批以中国(源潭)国际刷子工业展览会、“以竹代塑”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等为代表的本地会展品牌;实行“一展一策”,积极吸引国内外品牌会展落户大黄山,鼓励推动大黄山自办会展与国际会展嫁接合作,提高品牌知名度。二是依托区域特色,精心打造主题品牌。结合大黄山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省级层面加快谋划一批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等主题会展,提升档次与专业化水平,真正做出特色、创出品牌,打造向世界展现大黄山形象的平台和窗口。
完善的会展产业生态对于提升产业能级、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加强会展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强区域会展设施统筹,整合安庆、池州、黄山等地场馆资源统筹利用,支持大黄山会展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联合经营,积极构建协同协作的会展大格局。另一方面加强会展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展馆周边交通设施,建设高档次的酒店、餐饮业以及购物、休闲等设施,集聚策划、设计、广告等高端的基础性服务业,补足产业链薄弱环节。二是强化会展产业政策保障。出台会展产业发展专项支持政策,建立省市会展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措施,制定会展服务标准化体系,优化会展审批、备案等服务流程,打造“一站式”会展服务品牌,为会展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大黄山是一个统一的大IP,协同联动,才能增强对各类资源的感召力与集聚力。一是建立会展产业运行机制。省级层面成立促进大黄山会展产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全面负责会展业发展顶层设计与指导,研究解决区域会展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有关方面问题,形成省级统筹协调、四市协同互助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工作责任体系。建立和完善推动会展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培训、调度、考核等手段,督促四市落实专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会展工作,积极引导四市把会展产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和新的增长极,为大黄山构建世界级会展目的地奠定基础。
近日,习考察安徽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大黄山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显学发源地之一,中国四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之一,地域内世界级资源数量与质量在全国同区域中居首位,其自然、文化、生态优势已成为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资源禀赋。但相比于自然资源,我省对大黄山文化遗产资源认识和利用不足,尤其是在“何为大黄山”上未形成共识,削弱了“大黄山何为”的行动合力。
一是文化基因有待激活。大黄山地区是徽州文化、江南文化、长江文化交融互动的区域,文化底蕴深厚。但我省对大黄山文化的普世价值挖掘阐释不深入,难以引发游客共鸣。二是文化高地尚未形成。目前,我省缺少大黄山文化国家级研究平台,难以有效统筹协调和整合资源;虽成功举办了“2024世界文化遗产对话会”,但平台对话层级不够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黄山文化国际传播效能。三是文化体系未能清晰展示。“两山一湖”文化上勾连长江文化和新安江文化,是大黄山建设的核心文化资源。但当前围绕“两山一湖”讲好大黄山故事的文化主题不够突出,文化引客力有限。四是创新文化支撑不足。我省正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但大黄山地区未能充分利用我省科技创新资源赋能文旅业态创新发展。
一、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让大黄山文化资源“活”起来。一是绘制文化基因图谱。组织知名文化学者和国内外专家对大黄山地域文化符号、精神内核进行梳理和论证,全方位解读、阐释大黄山文化,并加强大黄山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研究。二是推动文化基因传译。开展“地名里的大黄山”“书画里的大黄山”“古迹里的大黄山”等主题文化活动,培育一批大黄山重点文化标识和文化基因激活标志性项目,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辨识度高的沉浸式演艺精品,打造一批底蕴深厚、创意新颖的文创产品,打响“人文大黄山、艺术大黄山、科学大黄山”文化品牌。
二、打造文化传承弘扬高地,让大黄山文化传播“火”起来。一是搭建国家级研究平台。借鉴敦煌研究院发展经验,谋划搭建国家级研究平台黄山研究院,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活力和影响力的大黄山文化遗产研究、展示与交流平台。二是打造文化国际论坛。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快打造文化论坛,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如山东举办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成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建议借鉴先进经验,由省委、省政府牵头搭建文化国际论坛,提升我省世界文化遗产对话会举办层级,更好向世界传播大黄山文化。
三、锻造“一圈一屏二轴”格局,让大黄山文化体系“亮”起来。以“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核心,以天柱山、齐云山、牯牛降、升金湖、花亭湖为重要节点,构筑以儒、道、释文化为基础的“五山三湖”中国山湖文化展示圈;以徽州古城、西递宏村为重点,打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徽州城村文化展示屏;沿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打造以新安江源头文化(休宁)、新安江山水村落文化(歙县)、新安医学养生文化(祁门)、徽州名人故里文化(绩溪)为重点的新安江文化展示轴,依托宣城、安庆、池州等地文化资源,打造安徽长江文化展示轴。
四、激发科技创新文化活力,让大黄山文旅产业“潮”起来。一是加强文旅科技融合创新研究。大黄山地区应充分利用我省科技资源,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本力量,共同构建文化科技旅游研究联合体,大力推进科技文旅融合创新,更好满足游客轻松体验需求。二是加快文旅科技融合场景布局。利用科技手段充分诠释和表达大黄山文化,以旅游景区、文博院馆、休闲街区等多元场景为载体,打造全景式沉浸式文旅体验“爆款”。推进黄山东大门数字艺术展示中心建设,加速其他区域文旅科技融合应用场景落地,以科技文旅融合助推大黄山文化加速“出圈”,赋能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
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大视野谋划、大手笔布局、大力度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为世人展开一幅生机勃勃、焕然一新的大黄山画卷。如何依托黄山深厚的品牌基础,围绕新生活新需求、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赛道,快速实现大黄山品牌塑造和高效传播,加快推动大黄山建设战略行动取得战略成果,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根据定位理论,要想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首选品牌,须实施差异化策略。大黄山品牌是对黄山品牌的全新升级和扩展,广受瞩目和期待。首先是理念上的突破,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和消费需求升级变化趋势,立足生态型,锚定国际化,对标世界级,打造高品质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在热而卷的文旅市场率先建立引领性的、与众不同的价值主张,牢牢占据消费者心智中的独特位置。其次是情感上的共鸣,从大黄山区域的自然禀赋、生态优势和人文底蕴出发,深入挖掘其现代价值,提炼概括为“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使大黄山独特的内在属性与人们的美好生活追求建立紧密关联,产生强烈共鸣。三是价值上的跃升,坚持省级统筹赋能,通过协同联动,使各类优质资源聚合整合,形成更强的品牌号召力,实现整体价值跃升。
近年来,文旅市场版图正经历深刻变革,消费者对休闲度假的追求已远超传统范畴,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观光旅行,而是渴望深度沉浸于个性化且充满生活韵味的消费空间中。
在“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号召下,黄山成为中国现代旅游的启萌之地。大黄山建设可借鉴安徽聚力打造科创品牌的成功经验,凝聚大黄山独特的旅游品牌内涵和认知优势,以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视角,从供给端发力,主动调整供给结构,创新高品质文旅产品和服务,推动传统观光游向现代休闲度假康养游升级,通过休闲度假、医疗健康、创意经济、体育赛事、会展经济、文化服务六大产业集群打造,拓展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培育绿色、高端新质生产力。
品牌始于顶层设计,成于形象表达。品牌形象表达过程是一个内容持续输出的过程。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品牌形象表达的基础物料是内容,基本驱动力是内容力。大黄山品牌表达建议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采取多渠道、多样化、多策略实施。如,对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进行活态化传承,打造场景化、沉浸式人文旅游品牌活动;拍摄制作大黄山系列专题片、纪录片、综艺节目,深度发掘大黄山区域文化价值并注入时代内涵;结合线下活动,开展类似“新媒体创作者大会”等项目,邀约达人博主,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探索“微短剧+文旅”新模式,推动一批实地取景地随微短剧而“出圈”;推出“百名主播助力大黄山宣传”公益活动,展现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特色美食、民俗非遗等丰富场景和资源。
随着文旅产业不断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抓住热点,跟上节奏,就要不断优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以创新创意引领传播,串联健康、活力、潮流的文旅路线和体验需求,推动新媒体端传播热度形成和碰撞叠加。在传播策略上,要使单向“传达式”“宣讲式”的线性传播转变为新媒体互动式、圈层式的裂变传播。积极构建大黄山全媒体传播矩阵,打造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新媒体产品与线下活动,推进宣推内容多方式多平台呈现,形成多个话题中心点,让内容口碑成倍数传播,在更为多元的圈层中深拓影响力,推动大黄山品牌破圈出彩。充分利用正能量“大V”在网络情绪传播中的“唤醒、扩散、共振”的裂变和循环效应,让更多正能量“大V”成为大黄山品牌形象的传播大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杏宇平台
Copyright © login_杏宇·(官方)代理招商直营平台 版权所有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