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文】乡村价值嵌入视角下的旅游精准扶贫新考量

2024-08-30 23:27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常常被视为产业扶贫,以外部资源或资本的“注入”作为乡村实现扶贫的主要动力,而对乡村本底价值认识不够,导致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脱嵌”于乡村,产业难以扎根,扶贫流于表面。作为农耕文明基因库的乡村是旅游精准扶贫的基本空间,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本文认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之路径,要以可持续生计为理念,以乡村价值为本底,以文化保护、扶贫脱贫、利益共享和空间平等为目标体系,以内源为动力,以外援为助力, 把乡村价值嵌合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之内,优化乡村生态体系,培育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内嵌产业,构建 “乡村文化态”和“乡村空间态”融为一体的活态乡村社区,走乡村“自复兴”之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反贫困、促扶贫是世界性难题。旅游业因其能为社会脆弱群体和参与旅游服务生产创造机会,而被多个国际组织作为扶贫减贫的有效手段或途径。世界旅游组织(WTO)提出可持续性旅游—消除贫困(ST-EP)项目,聚焦于扶贫是发展旅游业的既定目标。旅游业作为民生产业,具有民生功能,有尊严地生活就是旅游民生的最基本特征。我国关于旅游扶贫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开发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实践经验总结而兴起。在乡村旅游扶贫研究中,其语义背景往往是把旅游扶贫等同于乡村旅游开发,以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看待乡村,以乡村旅游对标景区模式,扶贫目标无意中被置换。乡村旅游扶贫理论研究的薄弱,导致在乡村旅游扶贫实践中,存在突出的“精英捕获普遍、扶贫目标偏离、乡村文化被异化、乡村排斥农户”等问题。对于乡村价值,主要集中在从空间生产视角对乡村价值演变、乡村价值内容、乡村价值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其实证研究多是和“三农”问题、乡建、城镇化和美丽乡村等相关联。乡村凋敝及村民生计脆弱的现实不容回避,对如何复兴乡村以实现乡村价值承续的系统研究,相对还十分薄弱。

  在国家“精准扶贫”理念的影响下,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强调因地、因人、因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目前,旅游精准扶贫己经成为我国扶贫攻坚新的重要举措。贫困人口是扶贫对象,具有旅游发展基础的贫困乡村是旅游精准扶贫的重要空间载体,乡村作为历史文化更迭中所遗留下来的时代符号,是中国农耕文明精髓的凝聚与文化遗产的存留,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目前,一般认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就是产业扶贫,把短暂的收入提高作为唯一的脱贫衡定标准,为此,仅仅把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道具,缺乏对乡村文化的敬畏和深层次的价值认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从扶贫对象来说,涉及乡村伦理关系和乡村价值重构;从扶贫资源来看,涉及乡村资源的价值再认识和再评估;从扶贫空间来看,涉及乡村空间的再生产和空间重构。乡村价值若不能内嵌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之中,就会扭曲乡村经济逻辑的资源配置和乡村文化逻辑的接续传承,乡村旅游开发中项目就无法扎根于乡土,扶贫流于表面。为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终极目标,有必要突破习惯性路径依赖,重新审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乡村价值与扶贫脱贫之关系。

  李 锋(1972— ),男,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政策研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杏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