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下榻广州白天鹅宾馆指着软面包说:给我上法国硬面包

2024-08-12 23:44

  1984年1月31日上午10时40分,在王震、等人的陪同下,下榻广州白天鹅宾馆。

  这次赴南方考察,主要是想看看经济特区发展的情况,也可以说这次南下,主要是想看看深圳、珠海、厦门等地方。

  位于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是广州改革开放以来极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是中国有史以来自行设计、施工、管理的第一个五星级酒店。

  事实上白天鹅宾馆西餐厅事先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接待的是谁,只是在前一天下班前接到宾馆方面的通知,说是要接待一位大领导,直至用餐前一个小时,宾馆才告知工作人员,他们即将接待的是。

  “当时我负责上菜,曾担心小平同志不熟悉西餐的吃法,到时又不能教他,出了错也不能教他,该怎么提醒他呢?”

  可让伍德林大出意料之外的是,对西餐的吃法比服务员还熟悉,不仅精通西餐的礼仪,使用起刀叉来的熟练程度,丝毫不亚于用筷子。

  餐厅服务员都记得,吃西餐当天,菜品中有一道法式焗田螺,如果不熟练的话,用叉子一插,田螺肉就会滑出盘子,可却平稳的拿着刀叉,稳稳地送入自己嘴中。

  负责上菜的伍德林为大家发放面包时,考虑到年龄大了,所以特别上了一款软面包,没想到的是,看到以后,直接指着桌上的软面包说:

  相比于传统的软面包,法式面包无论是他的皮壳还是内部,都是很硬的,习惯吃软面包的人,当然不可能习惯吃法式面包,除了法国人以外。

  据说当年香港一代船王包玉刚,在见时,总是会带上一些法式面包作为礼物,一开始也只是个传闻,但后来记者采访包玉刚的女儿包陪庆,从这里证实了这个传闻。

  “礼物是爸爸每次赴京见前,必定吩咐我准备的,你们猜猜,我们给邓公准备什么礼物呢?”

  中国代表团一行人在美国停留了一个星期,据说那时候出国参加外事活动,每个人都有20美元的零花钱,这笔钱不算多,但是因为是外汇,所以不准带回国。当时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买了一些巧克力等国内稀有的东西。

  据说随行的黄华(一说驻法大使曾涛)询问:“您打算怎么花这笔钱?”说:“我也不知道。”

  当时中国代表团回国,需要乘法航的班机,经法国巴黎返回北京,黄华知道喜欢吃法式面包,于是特别建议:“可以买一些法国的羊角面包和奶酪带回去。”

  途经巴黎时,专门派人买了数量不菲的法国羊角面包与奶酪,后来带回国以后,还分给了周总理、、陈毅等老战友。

  就在快结束的时候,突然决定,将随身携带的十几美元全部都用来购买法式面包,当时工作人员非常奇怪,于是问了一句:

  从法国回来的当天,就到了医院看望周总理,周总理看着特别为他带回来的法式面包,不由得会心一笑。

  许多人都认为,之所以对法式面包情有独钟,是源于早年在法国生活过的经历。

  “法国人每天的早饭往往是咖啡配上羊角面包(croissant),显然是在法国习惯了这种味道。”

  1982年,法国的一个市长代表团访问中国,专门接见了代表团中法国蒙塔日市的市长。

  “先生爱喝咖啡、爱吃羊角面包和爱看足球赛,恐怕也是在蒙塔日市养成的习惯呢!”

  当年赴法勤工俭学,曾去过法国很多个地方,而在蒙塔日市呆的时间最长,

  尽管对当时在法国工厂受到剥削的境遇十分不满,但是唯独在蒙塔日市受到过特别待遇,令他印象十分深刻。

  在会见中,还主动询问起了一位“罗斯夫人”的情况。这位“罗斯夫人”是当年打工的工厂,为他登记的工作人员。

  一次,骑着自行车走在大街上,刚走到下坡时,一个法国警察走了过来,向他敬了个礼,并告诉他车尾灯不亮了,很有可能会被别人撞到。

  虽然自己当时只是一个小工人,但是警察十分地善良且有礼貌,让我印象非常深。”

  生活的困难并没有打倒这些勤工俭学的学生,这些人中,大部分后来都投身革命之中,包括周恩来、、等一些人,后来都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法国总理希拉克还专门将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档案赠送给了他,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此人永不录用”。法国总统德斯坦在致词中称:

  回忆中尽管有许多难忘的记忆,但恐怕最难忘的,还是当年在法国艰难生活的日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大量的征兵,导致人口短缺,急需要劳动力的他们盯上了中国,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5万华工走上战场,从事运输弹药等军事工作。

  华工的鲜血,为中国换来了战胜国的地位,但遗憾的是,在后来的巴黎和会外交上,中国还是失败了。

  早从1916年开始,蔡元培、吴玉章就组织了华法教育会,组织华工赴法,可以学习先进的技术,与一战过后劳动力短缺的法国一拍即合。

  到欧美等国家留学,一般最少也需要2000元,而在法国只需要三分之一的费用,这样一来也给普通出身的家庭青年,提供了一个希望。

  另外当时法国的科学技术在欧美等国确实是一流的,如德日等国也只是追随法国。

  1919年,巴黎和会失败,五四运动的爆发,年轻人们更渴望到国外去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从1919年到1920年的一年时间里,有多达2000余的学生赴法勤工俭学。

  邓绍昌接受过现代式的高等教育,而且为人正直,他在重庆听说吴玉章筹办了一所赴法勤工俭学学校,就写信问儿子:

  心中有着远大理想的当然愿意去,但由于他是自费生,学校尽管资助了一笔钱,但是仍需要300大洋,

  邓绍昌为了支持儿子赴法留学,回到家里买了大部分的粮食储存,还买了部分耕地,这才凑足了费用。

  在学校经过一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法语,杏宇平台招商法国驻榆领事馆对学生进行了考核,虽然口音比较重,但法语基础还算过关,加上其他知识学的扎实,与另外82名同学获准赴法留学。

  尽管临行前凑足了所有的费用,但条件依然是困难的,在船上的时候,他们吃的食物就只有一块面包,一小碗汤,当时学生分坐的船舱是四等仓,其实就是个货仓改来的,空气污浊,环境恶劣。

  1920年10月19日,在海上航行了39天的中国学生,终于抵达了法国南部城市马赛。

  “100名中国青年,他们的年龄在15到25岁之间,穿着西式和美式服装,戴着宽边帽,穿着尖皮鞋,显得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静悄悄地站在“盎特莱蓬”号的甲板上。”

  与叔叔邓绍圣被分到了法国西部诺曼底的巴耶中学补习。巴耶只是法国诺曼底的一个小镇,人口只有一万五千人,一下子多出十几名中国学生,对他们来说确实很新鲜。

  路上凑足的300大洋,实际上已经开销出去不少,与叔叔邓绍圣手头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

  谈及当年赴法勤工俭学的经历,曾对说了这样一句话。事实上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在法国只有工作,没有学习。

  那时候的留学生,就连日常吃饭也成问题,当年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的何长工这样回忆道:

  “我们什么工作都做,架子放下了,面子撕破了,......轻活、重活、临时杂工,碰上就干,为的就是挣一点吃的。”

  钢铁厂的工作很繁重,工资非常低,每人每天只有6.6法郎,仅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但是他们一星期却要工作50个小时以上。

  工作苦是次要的,最艰难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没有办法学习,因为每天工作太累,只有到晚上才能看一会儿书,但因为太累,看一会儿眼皮子就撑不住打架,每周虽然还有一天休息时间,但这一天要留着写信、洗衣服、洗澡,就想着到法国街上走走也没有时间。

  在所有学生中年龄最小,尽管能吃苦,但过于劳累的工作,还是让他下定决心,不能再干下去了。

  蒙塔日市一家橡胶厂找了个稳定工作,尽管充斥的橡胶气味十分难闻,但比起钢铁厂来,工资升到了10法郎每天,虽然每天还得专门拿出3法郎出伙食费,但吃得要好很多。

  面包基本管饱,早餐是一大碗咖啡,午餐晚餐偶尔还会有肉,有时也烧烧土豆、卷心菜。

  而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每天有那么两到三个小时看书学习。而且也有时间过上休闲的生活。

  在橡胶厂打工时,曾花费高价5法郎,买了一场足球赛的门票,爱好足球的习惯也是从那时有的。

  虽然想过要继续回到学校学习,但无奈还是面临一个问题,勤工与俭学根本就没办法同时完成,到后来只能完全放弃学业。

  在法国干过许多工作,1923年初还又曾回到过哈金森橡胶厂,但只干了很短一段时间就被解雇了,解雇的原因是“本人拒绝工作”。

  总而言之,年轻的亲自体验了西方工厂的生活,对资本家的剥削有了很多的了解,开始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而这一时期,在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人的领导下,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922年夏,加入了中国旅欧少年,从此以后迈上了职业革命家的征途。

  1924年下半年,因为国内革命形势变化很快,抽调了一大批旅欧少年回国,很快成为了旅欧少年中的负责人。

  旅欧中国少年后来又改称为旅欧中国青年团,于1924年7月,当选为

  1926年1月17日,来到苏联,先后在东方劳动者主义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春,受党的委派,动身回国参加革命,到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所属的西北中山军事学校,任政治部主任。

  历经国内革命战争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并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事实上恐怕就连那些法国人也没有意识到,当年曾在他们那里打工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个子年轻人,后来会成为引导中国改革发展的领袖。

  在法国五年多的生活中,从一个稚嫩的青年,逐步转化成为一个坚定的者。

  因为自己曾经吃不饱过,所以他希望全中国人都能吃饱,因为没有机会读书,很尊重科学,尊重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因为了解留学生生活的艰难,所以在七十年代末的时候,就为留学生办了“留学生服务处”。

  一代伟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