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蝶变 乡村拓宽“医”路

2024-10-06 09:28

  看病就医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头等大事”。在过去,每当提及社区医院、社区卫生室,大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简陋的环境、陈旧的设备等。但在今天,来到青岛市崂山区的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们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景象——房间崭新整洁,检查仪器完备,药品类目丰富……近年来,崂山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理念,不断深入推进省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环境、设施、队伍持续焕新升级,让居民在“家门口”便能及时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品质医疗服务。近日,记者走进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王哥庄街道峰山西社区卫生室,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生的巨变。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1958年,至今已有65年的历史,承担着辖区4.8万名居民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卫生室管理、院前急救等职能,同时管辖着34个社区卫生室。在宽敞明亮的服务中心大厅中,患者有的在窗口排队取药,有的在输液室躺椅上输液,一切都井然有序。

  记者查看“楼层平面布局图”,发现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4层,设有全科门诊、护理、中医科、妇产科、口腔科、五官科、特检科、检验科、中药房、西药房、公共卫生科、120急救站等22个科室。一楼、二楼主要负责检查急救工作,三楼是专门的住院区,四楼则是中医诊疗的“国医馆”。为了让社区居民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准确地联系相关科室,中心还在墙上贴出了“便民小纸条”,标注了健康证办理流程、各科室电话、名医下乡预约等信息。

  在三楼住院区,记者看到这里以双人间、三人间为主,共有30张床位。每个病房都窗明几净,有独立卫生间,电视、储物柜、紧急呼叫铃等设施一应俱全。“之前家里一旦有人生病住院,总要去很远的医院,病人来回折腾得难受不说,陪护也是个问题。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条件和大医院一样好,家里老人生病住院时,来送饭或送东西也方便。”王哥庄街道居民林女士告诉记者,为了保证病人每顿都能吃到热乎饭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特意配置了微波炉,有时候自己给老人送饭,到医院后热一杏宇平台招商下,暖胃又暖心。

  据了解,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可以满足各种常规检查需求,主要医疗设备包括联影40排CT、西门子双板放射成像系统(DR)、飞利浦彩超、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五分类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C-13呼气试验检测系统、远程心电诊断系统、动态心电分析仪,以及理疗、口腔、眼科、五官科等的专业设备,共计100余台。

  “我们与多家三级医院建立了合作,每周周一至周五都有专家前来坐诊,周六则邀请多位专家共同坐诊、研讨、带教,让中心的医资力量更为坚实可靠。”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珍介绍,为了不断强化医疗水平,中心每个月都会组织各社区卫生室的乡医齐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流心得,相互学习,分享典型案例。

  目前,崂山区共有96家一体化卫生室,覆盖全区各个社区,承担着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所有药品零差率销售,让居民们在“家门口”便能及时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崂山区近年来投资4000余万元进行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一体化卫生室配备电脑、打印机、动态心电监测仪、除颤仪、心电图机、制氧机等设备设施。2023年,崂山区把参照省级示范标准新建、改扩建30个社区卫生室纳入政府实事项目,投入750万元,持续改善居民就医环境。未来预计用3年时间完成全区全部一体化卫生室改造建设,让居民共享卫生健康发展果实。

  常言道“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崂山区卫生健康局开展基层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96家社区卫生室建设均实行“六统一”,打造崂山版“美丽卫生室”。对设施布局、档案管理、财务管理、药品管理、信息公示、服务规范、工作流程、固定资产、中医药特色建设、中医阁、中医药文化知识角等方面实行统一标准规范化建设。

  除此之外,崂山区卫生健康局还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目录与三级医院实现“同质化”,采用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同样的药品名单,药品生产厂家、规格均保持一致。

  “老百姓去大医院做检查时,除了因为距离远在路上耗费的时间长,做CT等影像检查时也往往需要排队。现在,我们通过区财政把区内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备配置齐全,居民做完检查后,由三级医院远程出具诊断报告,既能节省就医的时间成本,也能享受与在三级医院就医同等的诊断水平。”崂山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蔡学民介绍,崂山区卫生健康局构建起了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室,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无缝衔接,心梗或隐性心脏病等急危重症患者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及时得到救治。截至目前,已通过远程心电诊断8万余人次,医学影像、实验室检验等远程医疗服务也持续在基层推广应用。

  崂山区卫生健康局不断强化家庭医生管理工作,坚持用好智慧家庭医生管理平台,做好随访、健康监测等服务。根据分级诊疗工作要求,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范围、转诊标准、转诊渠道进行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以慢性病双向转诊为例,建设了3个“三高中心”、5个“三高基地”(健康管理中心)、133个“三高之家”,为全区5万名“三高”“六病”患者提供了从医院、社区到家庭,从治疗、预防到健康管理的全流程、全周期干预的管理服务。

  居民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诊疗服务的优势在何处?蔡学民表示,一方面,基层就诊的报销比例相对来讲更高,而另一方面,家庭医生大多长年在当地社区扎根,对居民更加了解,沟通交流病情、治疗方案时也更为细致。除了医药救治之外,家庭医生平时还会进行健康教育科普,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不仅仅依靠药物,还需要日常生活锻炼、饮食习惯配合,家庭医生对患者的关照在细节之处更为突出。

  “崂山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按照国家和省卫健委‘优质服务基层行’的要求建设,每个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床位至少在30张以上,例如北宅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双人间,墙板采用手术室级别材料。为了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诊疗水平,我们依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牵头医院青大附院崂山院区,组织内分泌、神经内科、心内科等专家组成‘MDT’多学科联合会诊团队,前来查房、会诊、带教,为患者定制治疗方案,由基层家庭医生、全科医生按照方案执行。社区医院既有专业设备,又得到了高水平的医疗指导,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也能够及时通过远程在线会诊查房来解决问题。”蔡学民说。与此同时,崂山区卫生健康局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开展“两新四有”活动,推出“住院有人帮,出院有人送”暖心服务,为一些出行不便的病人提供免费接送服务,让温暖从住院到出院蔓延至每一处。

  崂山区以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启用中药药事服务中心,建成名老中医工作室9个、国医馆10个,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获评市级精品国医馆。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200余家,3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6家一体化社区卫生室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现了“15分钟中医就医圈”。为群众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智能化中医药服务,实现区域内中药采购、调剂、煎制、配送、追溯、监管“六统一”,打通中医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将适宜治未病项目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签约对象提供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贴敷等中医药个性化服务。为1万名居民免费发放艾灸服务包、1万名居民免费实施“三伏(三九)贴”。

  刘正志是一名扎根王哥庄街道峰山西社区的医务工作者,从1979年至今,在乡村医疗救助的工作岗位上已坚守了40多个年头。18岁那年,刘正志考虑到本村医疗水平差,毅然踏上了自学考试的求医路,并完成了山东省中医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为当时崂山区唯一一个拥有高等学历的乡村医生。

  刘正志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学习补充新的医学知识,不善言辞的他将全部热情倾注于钻研医术、治病救人上,接诊患者时总是耐心沟通、悉心叮嘱,做到接诊零投诉。他虽是王哥庄街道乡医团队中最年长的,却是第一个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乡医。基层卫生室推行电脑办公后,他又自学了各种电脑操作技能,率先建立“电子病历”,只要是来看过病的患者,他都会认真存档,下次便可以直接搜索患者姓名,回顾接诊情况。

  记者注意到,刘正志的办公电脑里装着大量表格文件,其中名为“医海拾零”的一个文件夹格外引人注目,点开来看,里面是他行医多年来写下的经验手记和翻阅医学文献后摘录的前沿研究成果。刘正志每天都要接诊六七十位患者,结束一天的诊疗工作后,他不仅要为病人配药,还会将当天的病历整理一遍,为每位病人标注病情、后续治疗手段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最早的一条电子病历记录可以追溯至2004年。

  提及他随手记录新知识、标注注意事项的习惯,刘正志起身搬来了厚厚一摞笔记本——在学会用电脑之前,他每晚挑灯夜读,一笔一画做记录,积攒下了15本笔记。大部分笔记本的封皮已然泛黄,上面用隽秀有力的毛笔字写着“验方集锦”等字样。沉甸甸的笔记正如他的“医心”,无言却踏实可靠。

  刘正志告诉记者,峰山西社区卫生室最初时只是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屋,里面摆着一张办公桌、一张观察床、一个药橱。“当时我们只有听诊器、体温计、药箱等,药品也只有红药水、紫药水、青霉素等10多种,患者病情严重的话,顶多打个针。现在卫生室的药品加起来有230多种,设备也更多更先进了。”

  2012年春天,刘正志夫妻俩搬到了崂山区政府和社区共同投资筹建的一体化卫生室,面积达到140平方米,共有7个房间,增加了信息资料室和中医理疗室等。二人彼此陪伴共同坚守,几乎将卫生室当成了家,即便是暂时离开回家休息,只要患者一个电话,刘正志便会立刻赶来。

  在刘正志的眼里,行医治病也是一门艺术。正是这样的真心、用心、贴心,打动了越来越多的患者,刘正志以中医疗法治疗肝、肾、心血管疾病,美名远扬,除了社区内的居民找他看病以外,许多来自青岛各区市的患者也慕名而来。“刘大夫负责的社区有居民900多人,但是与他医保签约的却有3000多人,这足以说明刘大夫的医术和服务得到了大家实打实的认可。”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珍说。

  40年来,从单间卫生室到宽敞的一体化卫生室,从手写档案到电子病历,从单纯的“望、闻、问、切”到“街居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刘正志的乡医之路越走越宽,既得益于国家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一代代医务工作者默默坚守的奉献精神。

  高玲华是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囤山村的乡村医生。她的父亲也是一名乡村医生,在村里行医30余年,深受村民好评。在父亲的影响下,高玲华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白衣天使。1997年她从青岛卫校毕业,毅然决然地选择扎根乡村、坚守基层,从事乡医工作,以自身知识反哺家乡。她始终践行救死扶伤的初心使命,恪尽职守、勇于担当,默默守护着居民的身体健康,在一次次的接诊中磨炼医术,搭起与居民之间的信赖之桥。

  自参加工作以来,高玲华一直把老百姓的健康装在心里,紧紧绷着一根弦,在她的日历里从来没有周末、节假日,不管白天黑夜,患者的病情就是“第一要务”,治病救人是她的理想与使命。多年来,她耐心接诊每一位患者,以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认真诊治,从不马虎应付,为患者捧出一颗赤诚真心。对于一些出行不便、就医困难的患者,她经常在坐诊之余利用休息时间上门服务,尽己所能帮助居民解除病痛,尽量让他们少为了外出看病来回奔波,也为他们尽可能多地节省家庭开支,让他们能够安心养病,早日恢复健康。

  高玲华回忆,村里有一位大婶,靠种植崂山茶为生,积劳成疾,时常关节疼痛。每当发病时,她就病恹恹地来到卫生室,对高玲华说:“玲华,家里人没空带我去大医院检查,去住院的话也没人能给我陪床,我只能把自己的病托付给你了。”了解到大婶的困境后,高玲华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耐心地询问大婶的身体状况,劝慰她不要担心,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给出了适宜的治疗方案。经过她的悉心诊治,大婶的病痛明显好转,因此逢人就夸:“多亏了玲华,要不然我真的太为难了……”朴实的话语中满含着感动与认可,也令高玲华不禁心头一热。

  高玲华也曾经历过争分夺秒的“生死关头”。一天,一位52岁的男性患者跌跌撞撞来到卫生室,一进门就说自己喘不上气,感觉快要不行了。见他浑身虚脱、难受得几乎站不住,高玲华赶紧让患者躺在床上并询问症状,发现患者胸闷、乏力,憋气、大汗淋漓。快速为患者进行测量血压等检查后,高玲华以多年从医经验判断患者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她立即给患者含服速效救心丸,并第一时间将其转到离卫生室最近的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最终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立即通过绿色通道,在抢救黄金时间内将患者转到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实施心脏支架手术。从患者发病到转诊救治的整个过程衔接紧密及时,绿色通道高效畅通,特别是高玲华的果断处置,为成功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患者幸运地转危为安。“可以说是高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患者康复后,对高玲华表达了感激之情。

  26年的从医之路上,高玲华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信念坚守岗位。“每当看到患者脸上露出笑容,健健康康地走出卫生室的时候,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便会自我心中油然而生。”高玲华用自己的真诚热忱和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的奉献,换来了村民的认可和尊敬,大家都夸她是为社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的“白衣天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