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11:27
云南简称滇或云,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全省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横距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8位。全省有25个县(市)与老挝、缅甸、越南3国毗邻,国境线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云南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是祖国的一块待开发的宝地。
2011年末,全省人口459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33.7万人,占总人口的33.37%。在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5个为独有民族,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是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省辖16个州市,其中8个省辖市,8个民族自治州。共有129个县市区,其中12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79个县,29个民族自治县。省情主要特点如下。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云南先后发现了距今1500万年前的开远森林古猿、距今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距今170—25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和智人的化石,元谋猿人化石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将我国人类进化史向前推进了二百万年,为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较“元谋猿人”稍晚的人类遗迹化石,在云南各地都有发现,如“西畴人”、“昆明人”、“丽江人”、“昭通人”等属人类旧石器时代的化石。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迹在云南各地也发现了几十处,如昆明附近的石寨山和元谋的大墩子新石器文化层等,说明云南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1984年7月和1988年1月在澄江县帽天山和昆明岷山一带发掘出土的“澄江动物化石群”,以其门类丰富、个体完整、保存完好的动物软体组织印痕,为人类打开了不可多得的探索距今5.5亿和5.3亿年前地球生命演化进程的“窗口”。与距今6.5亿年的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化石群”和距今5.15亿年的加拿大“伯吉斯动物化石群”一道,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地球“生命大爆发”和动物早期演化史更为完整的谱系,被称为“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实例的三大奇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上溯夏、商时期,中国域内共分九洲,云南属粱州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战国末期,秦楚两国竞相进入西南地区。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派庄蹻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兵,其时,秦夺楚黔中地,庄蹻无路得返,遂“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建立了滇国。《史记》载:“庄蹻留王滇池,分侯支党,传数百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一条经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的“五尺道”,沟通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云南全省疆域和境内行政区划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蒙唐扩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派王然于等深入云南腹地考察并与民族首领联络;派郭昌率兵进入滇池地区。滇王常羌率先归附,西汉王朝封其为“滇王”,颁授金质“滇王之印”,并先后正式在云南设益州郡(今晋宁县)等4郡,奠定了云南省疆域范围和县级行政区划的基础。东汉时期,中央王朝统治向西发展,于公元69年在今保山设立永昌都,奠定了云南西部疆域的基础。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即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爨宏达任昆州刺史。公元730年,南诏统一“六诏”后,在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政权,公元738年唐王朝册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到唐太宗时,唐王朝在云南设置的州县恢复到汉晋时期规模。南诏政权大量役使奴隶修建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宫殿园林和佛塔寺庙,如大理三塔,昆明东西寺塔,苍山高河水灌溉工程,昆明金汁河、银汁河水利工程等,成为古代云南国土开发史上的鼎盛时期。经过历代不断地修建道路,到唐代,蜀布、筇竹杖等内地物资经云南源源不断运往南亚、西亚,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公元1274年,元朝设置“云南行中书省”,自此,“云南”作为省一级区划名称开始载入史册。其时,著名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担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并将省治由大理迁到中庆(昆明)。昆明作为云南省会亦从元朝开始。明代,朝廷取消“行省”设立“云南承宣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同时设置“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号称“三司”,实行三权分立。在布政司下设府、州、县三级。明代治理云南、任用官吏时的基本规则是,“三江之外宜土不宜流,三江之内宜流不宜土”(“三江”指澜沧江、怒江、红河),即位于内地的府、州、县长官由朝廷委派并有任期(流官);位于边远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府、州、县、宣慰司、安抚司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并可世袭(土官),或者以流官为主,土官为辅,“土流兼治”,正式建立了土司制度。元、明朝时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民族政策的一个发展。明代云南的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矿冶业迅速发展,银、铜的产量居全国第一,“合八省之产,不敌云南之半”。
清代沿袭明制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并在一些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特权,任命流官统治,而在边远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战争以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法越南条约》,将云南划为法国的势力范围,从1889年起,蒙自、蛮耗、河口等地先后被划为商埠,1905年昆明被辟为商埠;1910年滇越铁路建成,云南大锡等物资主要由铁路运输出口。辛亥革命后,废府、厅、州,只保留县,边疆部分地区仍保留土司制度。民国17年废道设省。
在推翻清朝的封建帝制,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国的进程中,云南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有1907年的河口起义,1911年的“重九起义”和1916年的护国运动,形成“以一隅而为天下先”的声势。护国运动后,云南处于军阀统治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是安置内迁企业和发展战时工业的基地。1938年,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大学南迁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具有“五·四”、“一二·九”革命传统的进步师生和各方爱国人士聚集昆明,云南抗日救亡运动更加蓬勃开展。抗战初期,仅1000多万人口的云南,先后派遣20多万子弟为挽救民族危亡,跋山涉水,浴血疆场。抗战中,云南各族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即修筑了滇缅公路。滇缅公路由昆明至畹町,全长950.4公里,沿途越高山、过激流、穿峡谷,全线月全线万余人,牺牲民工三千人以上,工伤致残者万余人。在中国沿海口岸被日军侵占后,滇缅公路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支持抗战的大动脉。中央对云南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朱德总司令在1938年8月20日给龙云的信中说:“抗战军兴,滇省输送20万军队于前线,输送物资,贡献于国家民族都尤多。”
抗战胜利后,云南各族人民在云南党组织的领导下,在昆明等城市高举“反内战”、“争民主”的旗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爱国,昆明被称为统治区的“民主堡垒”。1945年,在昆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沈钧儒、郭沫若、柳亚子、史良等主持了重庆各界对“一二·一”惨案死难者的追悼、公祭大会。董必武、王若飞代表中央送了花圈。12月9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青年纪念“一二·九”1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昆明惨案就是新的‘一二·九’”。在12月15日写的《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一文中,号召全党和解放区军民援助以昆明罢课为标志的统治区的民主活动。此后,一个以为主、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运动,席卷国统区,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时,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宣布起义,云南省政府所在地昆明五华山升起五星红旗。当晚,卢汉向、朱德发了脱离中央政府,归向人民的起义通电。1950年2月云南全省获得解放。当年12月25日,在昆明举行云南省各族各界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云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有特色的科技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也涌现出各民族的杰出人物。
明代晋宁人郑和(回族)曾七下西洋,出使过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等30多个国家,是世界航海史的创始人。在工程科学方面,清道光年间的吴其睿、徐金生所著的《滇南矿产工程图略》,被认为是继《天工开物》后我国的又一部冶炼专著;清雍正年间,云南黄士杰、著名布衣诗人孙髥翁,经过调查勘测,分别撰写了《六河总图说》和《盘龙江水利图说》,为后人兴修滇池地区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基础资料。在医药方面,明朝初年蓝茂撰写的《滇南本草》,较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100多年;民国初年,曲焕章创制的云南白药也享誉海内外。云南历史上还出现了一批成就显著的数学家,如清道光年间李彪著有《律吕算法》和《筹算法》,宋演著有《勾股一贯述》,以及林绍清的《合算术》等都是很有见地的数学著作;在数学方面最有成就的熊庆来,是国际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他的关于无穷级的定义,被国际数学界名为“熊氏无穷级”。在植物学方面,有明朝赵壁著《茶花谱》,张志淳著《永昌工芳记》,现代学者方瞿仙所著《滇南茶花小志》等。
云南历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为后人留下众多艺术珍品。公元405年东晋时期立于曲靖的爨宝子碑和公元458年刘宋时期立于陆良的爨龙颜碑,其书法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南碑中的瑰宝、书法的神品。大理国画师张胜温创作的《张胜温画卷》,长33米,描绘人物637个,技艺娴熟,画工精细,被认为既是艺术“旷世天才的神品”,又是具有珍贵学术价值的传世之物。明末晋宁人担当和尚、清代昆明人钱沣的书法、绘画也颇负盛名。在文学、诗歌方面,有明代江阴人徐霞客写《滇游日记》,万历年间西双版纳傣族和尚祜巴勐著的西典诗论《论傣族诗歌》。明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杨升庵,在云南居住37年,为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汉文化与兄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作出杰出贡献;他在云南留下的400多种书目和180多种传本,不仅是文学、史学名著,而且成为考察研究云南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珍贵资料。清初昆明人孙髯翁撰写的大观楼180字长联,气魄宏大,雄视古今,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清末剑川白族人赵藩为成都撰写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治蜀经验,为后世政治家所传诵。到了近代,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传遍全世界;广南人柯仲平,在延安时期被誉为“狂飚诗人”;腾冲人艾思奇,是中外有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此外,保山的杜文秀(回族)、弥渡的李文学(彝族)、龙陵的李鑫、祥云的王德三、彝良的罗炳辉(彝族)、大理的周保中(白族)等等,在中国和云南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位于东经97°32′至106°12′,北纬21°08′至29°15′之间。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距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区占6%,耕地面积42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亩左右,是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
云南位于青藏高原南延地带。西部为横断山脉及其他山脉,东部属云贵高原,南部为中低山谷平地。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明显的阶梯:滇西北的中甸海拔3385米,滇中的昆明海拔1887米,滇南的河口海拔仅76.4米。域内地势、地貌、山脉走向、河流分布等差异极大,构成了堪称“地质博物馆”的地貌特征。滇西北高黎贡山为缅甸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恩梅开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自德钦至大理为澜沧江与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分水岭,形成了气势极为雄伟的山川骈列、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山岭与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在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顶部,常有永久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金沙江“虎跳涧”大峡谷位于丽江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峡谷相对高差达3000余米,为世界著名的峡谷之一。怒江峡谷南北长300余公里,人称“东方大峡谷”。梅里雪山卡格博峰与澜沧江边海拔1980米的西当铁索桥,从河谷到山顶直线余公里的范围内,呈现出亚热带干热河谷到冰雪世界的奇异景观,充分展示了云南奇异的地貌特征。在云南辽阔的山地和高原上,镶嵌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间盆地,俗称“坝子”,有的成群成带分布;有的孤立分散;有的呈一定方向排列,成为城镇所在地及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全省有1平方公里以上小坝子1440多个,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49个,面积最大的陆良坝子,面积达772平方公里。云南境内河川湖泊纵横,分属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红河、珠江、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共有河流600多条,加上40多个天然湖泊,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谷纵渊深,湖泊棋布的特色。湖泊主要有滇池、抚仙湖、杞麓湖、洱海、泸沽湖、程海。在滇西一带还散布有火山湖,如双海、青海;冰斗积水而成的有当珠湖、楚干错湖等。众多的高原湖泊如星宿般撒播在高原之上,显得格外晶莹瑰丽。
云南省东面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面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面和老挝、越南毗邻,边境线公里。全省8个边境州市的25个边境县市,与3个邻国的6个省、邦32个县市、镇接壤,其中11个县市与邻国城镇隔江隔界相望。处一隅而连四方接三国的特殊区位,使云南成为我国南疆的重要门户,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云南特殊的地缘优势日益凸现于世人面前。
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山岭同脉、江河同源”,自古以来有着十分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云南就是中国陆路通向印度和东南亚的门户,是中华民族和上述地区人民友好交往和开展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早在张骞通西域以前,就有两条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云南延伸到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对外通道。这条西南通道就是“蜀身毒道”,即“南方丝绸之路”,在增进中外交往、促进中外贸易和抵御外侮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扩大对外开放的今天,云南通往周边国家的公路、铁路、航空、航运进一步开通,形成了3条较为集中的对外通道:一是源于“南方丝绸之路”的西路通道,即德宏、怒江州和临沧、保山方向。沿滇缅(昆畹)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和广大铁路西进,通过瑞丽、畹町、腾冲、孟定、片马等口岸出境,可分别到达缅甸和印度。二是东路通道,即红河、文山州方向。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由昆明到河口,昆河公路还在开远分流到麻栗坡和金水河,从这3个口岸可达越南。三是中路通道,即西双版纳和普洱方向,由澜沧江——湄公河1条水路、昆洛公路及其支线条对外公路以及景洪机场,形成了通往老挝、缅甸、泰国交界地带的通道,并经泰国的公路、铁路和湄公河河道到达曼谷、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口岸13个,省级口岸7个,边民互市点100多个,开通了30多条边境通道和众多边民互市点,成为我国的对外“窗口”和联结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头堡。
云南具有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全省季风气候特征极为明显,冬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夏季盛行温润的海洋季风。加之地形地貌复杂,境内高山深谷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类型。有的地区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有的终年如夏,一雨成秋;有的四季如春,一雨成冬。其主要特点是: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地处低纬度高原,空气稀薄、干燥,各地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夏季,阴雨天多,太阳光被云遮蔽,最热天平均气温在19—22℃之间。冬季受干暖气流控制,晴天多,日照充足,温度较高,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年温差一般只有10—12℃。但阴雨天气温较低,早晚较凉,中午较热;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85%的雨量集中在5—10月的雨季,以6、7、8三个月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天晴日暖,风高物燥,雨雪很少,其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5%,常有春旱出现。在地域分布上降水很不均匀,最多的如江城、金平、西盟等地,年降水量可达2200—2700毫米;最少的如宾川仅有584毫米。
气候变化异常,无霜期长。全省8个纬度间的温度差异,呈现出寒、热、温三带气候。在南、中、北部,从河谷到山顶,都存在着因高度上升而产生的气候类型差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成为云南多样气候类型的生动写照,反映了“立体气候”的特点。“四季如春”的气候主要是在海拔1500—2000米的地带。云南南部地区全年无霜,文山、蒙自、普洱以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达300—330天;中部的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约250天;比较寒冷的昭通和丽江达210—220天。此外,云南光照条件优越,每年每平方厘米为90—150千卡,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等省区。
云南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植物、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成了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香料王国”、“药物宝库”、“花卉之乡”之称。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条件。主要自然资源有:
植物资源。云南有高等植物1.8万多种,占全国植物种类的60%;有林地面积1287.3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8.1%,居第四位;有林地覆盖率为33.6%,加上灌木林地林木覆盖率为443%;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4.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云南具有利用价值高的材用树木、经济林木、药用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等,具有较大潜在经济优势。材用树木以云南松、思茅松、云杉等树种蓄积量为多;经济林木以茶叶、橡胶、八角、油桐、油茶、核桃、板栗、柑桔、咖啡、芒果等为主,并具一定规模,茶叶和橡胶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各种林副产品和山林特产资源也比较丰富。云南有中草药2000多种,三七、天麻、云木香、云黄连、云茯苓等在传统中药中享有很高声誉。云南香料植物种类较多,已知的有69科400余种。
动物资源。全省已知脊椎动物1638种,占全国总数的549%。全国见于名录的昆虫2.5万种,云南有1万余种。稀有珍贵动物较多,如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野牛、野象、印支虎、滇金丝猴、蜂猴、长臂猿、白尾稍虹雉、绿孔雀等37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弥猴、小熊猫、穿山甲、蟒等65种。
矿产资源。云南地跨哀牢山断裂、扬子准地台、华南加里东褶皱3个成矿构造单元,矿产品种繁多,已发现矿产142种,其中92种矿产已探明储量;有54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有铅、锌、锡、磷、铜、银等25种。
云南矿产资源在经济价值上有四大特点:一是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现已探明20余种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储量。云南的铜、锡久负盛名。铜矿储量仅次于江西、西藏,锡矿和铅矿储量居全国首位,而且品位高,含银量较富;黑色金属中的富铁矿和富锰矿储量均居全国首位。二是化工原料和非金属矿产潜力大。盐类远景储量较大,磷、盐类矿藏分布在滇中,交通方便,便于开发。三是资源分布广,大型矿床相对集中。大矿集中、小矿分散的特点,既有利于国家以大型企业开采大矿床,又有利于地方和群众就地开采小矿,可以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的优势。四是伴生矿多,经济价值高。如兰坪铅锌矿伴生着丰富的锗、银、镉等贵金属,如能综合利用,仅伴生矿的价值就相当于主矿价值的1/2。
能源资源。云南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364万千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15.3%,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位。云南江河落差大,而且沿岸多为峡谷,决定了云南水能资源开发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干流开发价值大于支流,有利于兴建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二是开发工程量相对较小,且水库淹没损失小,技术经济指标优越。云南煤炭资源品种齐全,无烟煤、烟煤、褐煤均有分布,已探明储量为177亿吨,居全国第九位,在南方13省区中名列第二。云南地热资源丰富,全省有各种温泉706处,数量多、流量大,每年从温泉中流出的热水约3.6亿立方米,在全国仅次于西藏,居第二位。腾冲地热资源优越,热海地下20多米深处,水温高达145℃。
云南资源开发较早的为矿冶业,银、铜、锡等主要矿业的开采冶炼历史悠久,明清之际达到鼎盛时期。解放后,经过多年的自然资源普查,正逐步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各类资源。烟、糖、茶形成优势,“两烟”已成为云南经济支柱。近年来,正加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矿业、旅游业和电力产业的建设,力争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经济优势。随着云南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为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云南均有,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3.54%。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53%。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2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02%。全省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人口超过100万的民族有5个,即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人口超过10万不到100万的民族有9个,即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人口超过1万不到10万的民族有8个,即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人口超过5000人,不足1万人的民族有3个,即水族、满族、独龙族。此外还有仡佬族、土族、土家族、侗族等世居民族。云南众多的民族,堪称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云南处在青藏高原连接中南半岛的中间地带,自古以来不仅是众多民族生息繁衍之地,而且又是各民族沿横断山脉南北迁徙的走廊。因此,云南不仅民族众多,而且民族的自然分布和社会发展与内地民族省区有着不同特点。
少数民族分布随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的变化,呈现各民族立体分布。各民族分布为大杂居与小聚居交错,以村寨为聚居点,也有少数村寨多民族杂居。人口较多的民族当中,多数人口相对集中在几个地区,少数人口分散在各地,全省没有单一的民族地、县。如彝族多数相对集中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些县,以及哀牢山、无量山和小凉山地区,其他分散在各地,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彝族居住。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纳西族、普米族等主要分布在滇西北高原地区,白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傣族、景颇族、拉祜族、布朗族、佤族等主要分布在滇西南地区,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壮族、苗族、瑶族等主要分布在滇东南地区。云南各民族都保持本民族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不容易与其他民族同化融合;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杂居的各民族之间又都互相影响。云南的民族分布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关系,与我国其他单一民族地区相比,情形就显得较为特殊。
不仅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而且是跨境而居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跨境而居的民族有13个,即傣族、壮族、苗族、彝族、哈尼族、佤族、拉祜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独龙族。另外,还有未识别民族的克木人也是跨境而居。这13个民族及克木人分别跨越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境外分布在越南北部、老挝北部、缅甸东北部的广阔地区,有的还延伸到泰国、柬埔寨和印度。
各民族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内反动阶级统治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上的共同要求和民族的优良品格。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英法帝国主义将魔爪伸到云南,云南各族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国家领土完整,奋起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比较著名的有:1875年滇西腾越地区的景颇族、傣族与清朝驻边爱国官兵密切配合,击退英军入侵的“马嘉理事件”;1900—1910年滇西北片马地区的傈僳、景颇等民族配合当地驻军抗击英军占领的“片马事件”;1934年滇西南班洪、班老地区的佤族、傣族组成抗英武装与入侵英军展开殊死战斗的“班洪事件”。此外,还有19世纪末期马关县猛洞(现属麻栗坡县)苗族首领项崇周领导滇东南边境苗、瑶、壮、傣、汉等各族人民收复失地、保卫边疆的抗法爱国斗争;19世纪末个旧矿工杨自元领导各族矿工及农民攻打法国驻蒙自领事馆和火烧海关的武装斗争等。边疆各族人民敢于拿起大刀、长矛等原始武器对付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与入侵的英法占领军展开殊死战斗,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边疆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不畏,敢于和一切侵略者进行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放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各族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各民族经济文化得到飞跃发展,民族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基诺族,解放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食不果腹;整个基诺山没有一所学校,靠刻木记事;医药卫生条件极差,生病请巫师求神送鬼。解放后,经过40多年的建设,基诺山发生了巨大变化,固定了耕地,开垦水田,引种水稻,使用拖拉机耕田,粮食产量不断上升,人均有粮已达1000斤以上;建成5000多亩茶园和5000多亩以砂仁为主的南药基地,增加了经济收入,近几年人均收入都在600元以上;村寨办起了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90%以上;医药条件有很大改善,建起了医院,各村寨建了卫生室;各村寨安装了照明电灯;用电力带动农产品的加工机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收录机等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相当普遍。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上的巨大变化,使他们体验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949年前,云南各民族所处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被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分布在内地农村的彝、白、壮、回、纳西、蒙古、苗、瑶等民族,基本上是地主经济制度,属于封建制度的后期。分布在滇西南、滇西和滇西北的傣、藏、哈尼、拉祜、阿昌、普米等民族基本上处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即封建领主制阶段。如西双版纳的傣族,直到民主改革前一直保持比较完备的土司制度。分布在小凉山一带以宁蒗县为主及与之毗连的永胜、华坪两县山区的彝族,民主改革前仍处于奴隶社会。分布在滇西南、滇西北边境地区的布朗、基诺、佤、景颇、德昂、怒、独龙等民族,则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或者才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如居住在西双版纳基诺山的基诺族,是较典型的原始公社制。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各少数民族都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飞跃。但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依然不平衡,成为云南基本省情特征。
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云南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在反对国内反动阶级统治和国外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是云南各民族长期保持团结的共同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消灭了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民族平等的方针和政策,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支援,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深邃、悠远和极具特色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加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点化出云南雄奇的山川、旖旎多姿的风光,使云南以其独特的人文风物、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著称于世。在云南,你可以看到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景观,也可以探古寻幽,遥想人类走过的漫漫长路,领略先人创造的恢宏文化。在四季如春的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在南天铜都——东川,在“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地——昭通,在珠江源头——曲靖,在“元谋人”的故乡——楚雄,在云烟之乡——玉溪,在锡都所在地——红河,在三七之乡——文山,在“地接三国”的——普洱,在民族风情浓郁、神秘的南疆绿宝石——西双版纳,在山水相映、崇尚“风花雪月”的文献名邦——大理,在滇西要冲、火山之域——保山,在南疆宝地、孔雀之乡——德宏,在有“文化活化石”之称的东巴文化之乡、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在东方大峡谷——怒江,在有“香格里拉”之称的世外桃源、吉祥如意之地——迪庆,在“滇红茶”的故乡——临沧,纵览全省之域,可谓“一地一景,幽美迷人”。
目前,云南已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旅游区、以大理、丽江为中心的滇西旅游区和以西双版纳为中心的滇南旅游区等3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区。昆明市郊的西山森林公园,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群山组成。从市区远眺,山峦起伏延绵20余公里,恰似一位出浴少女仰卧天际,长长的秀发飘撒于滇池之滨,故有“睡美人”之称。在山中沿华亭寺(始建于公元1063年,续修于公元1687年)、太华寺(重建于公元1688年)、三清阁(历经元、明、清三代建成)而上,止于龙门(开凿于公元1781年,止于公元1853年),景点集中,既有佛家庙宇,又有道家仙观。沿途风景如画,特别是登临龙门,更是别有洞天,“仰笑宛离天五尺,凭临恰在水中央”,由龙门鸟瞰滇池,水影、渔帆、飞鸥、村舍和美丽的春城都尽收眼底,素有“不登龙门实枉游滇”之说。位于昆明市郊凤鸣山的金殿,建于公元1602年明代万历30年,主殿为青铜铸造,重200多吨,为我国现存4座铜铸庙宇之一。昆明市郊龙泉山的黑龙潭,建于公元1394年,著名的唐梅、宋柏、明山茶植于寺内,有“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天”之赞。60年代初,郭沫若曾在此赋《黑龙潭诗》一首:“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惊醒唐梅睁眼倦,陪衬宋柏倍姿雄。崖巍笔立天为纸,婉转横陈池吐虹。黑水池中三异木,千秋万代颂东风。”昆明市郊玉案山的筇竹寺,建于公元1280年,内有一块公元1316年所立的白话圣旨碑,系元仁宗皇帝从大都(北京)传来敕封该寺主持为“头和尚”的旨文,像这类用当时通行的白话写出的碑文,现在全国为数甚少。寺内五百罗汉泥塑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的一颗明珠”。昆明市的石林,是我国重点风景区之一。石林为距今2.7亿年前海底石灰岩沉积区,经沧海桑田的变迁,约在200万年前形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这“天下第一奇观”,流连其间,奇峰异石,怪山名泉,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能歌善舞的彝族支系撒尼人更为石林这一自然景观增添了活力与绚丽色彩。丽江玉龙雪山下的玉峰寺,建于公元1756年,为寺。寺内有两株植于公元1403—1424年明永乐年间的山茶,现两树主茎合二为一,苍劲虬曲,每年先后开花十余批共上万朵,实为“茶花王”。楚雄州武定狮子山,建于公元1311年,明、清时期多次扩建。相传公元1403年明永乐元年“靖难之役”后,明惠帝朱允文避难入滇在此为僧,现尚存惠帝及太监、老臣塑像,其内有联“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地处滇西北的“三江并流”,堪称世界奇景,此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纵谷区相间并流,三条巨川相间最近处直线公里,其中澜沧江与怒江直线公里。大理市的苍山,因山上石如玉、林木苍莽又名点苍山,是驰名世界的大理石产地。苍山南北逶迤50公里,19座山峰横列如屏,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其最高的马龙峰海拔为4122米,终年积雪的山巅恰似银色峨冠;山间18条溪水四季不绝东注洱海;山上飞云变幻,玉局峰飘逸而起的人形白云,恰若少女探身,俯视洱海,人称“望夫云”。云、雪、峰、溪是苍山4大奇观。公元1639年,徐霞客至此考察,曾留6000余言。腾冲火山群,分布于保山地区腾冲县城周围,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新生代火山群之一;火山群中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各种气泉、热泉、沸泉80余处,被称为热海的硫磺塘沸水翻涌,温度在90度以上的还有10余处。有的热泉喷如礼花,雾气缭绕,有的喷泉轰鸣,如雷贯耳。西双版纳的橄榄坝,因地形椭圆、林木葱绿,形似橄榄得名。这里林木茂盛,树绿竹翠,江水清洌,古老的傣族佛封和幢幢别致精巧的傣家竹楼掩映林中,一派热带风光。西双版纳风情别具一格,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到此观光。此外,洱源吊鸟山、永平木莲花山、腾冲云峰山、通海红石林、元谋土林、宜良九乡、陆良彩色沙林、建水燕子洞、中甸白水台、腾冲叠水瀑布、福贡月亮石、昆明滇池、大理洱海、澄江抚仙湖、丽江虎跳峡、宁蒗泸沽湖、玉溪九龙池、安宁温泉、大理蝴蝶泉、宜良阳宗海、中甸碧塔海、保山易罗池、石屏异龙湖等等,亦是云南著名的自然胜景。
云南有许多史前人类化石遗址,属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遗址全省都有分布,如“昆明人”、“丽江人”遗址;新石器时代的如石寨山遗址,还有铜器时代剑川文化遗址等。“滇”王国属战国时代的文化,在此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古迹遍及全省,其中,最多的是“南诏”国及“大理”国时期的古迹。在众多的历史古迹中,云南还保存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摩崖石刻及岩画,是我国保存古代岩画最多的省份之一。沧源崖画,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境内,目前发现岩画10多处。岩画用手指、羽毛为工具,以赤铁矿或动物血为颜料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崖上。经测定,年代距今3000多年。丽江壁画即白沙壁画,绘于公元1368—1417年明代永乐至万历年间,颇具明代佛教壁画之特色,具有浓郁的云南地方风格,融佛教、道教、红教题材为一体,多数并存现象直接反映在壁画题材中,为他处罕见。剑川石钟山石窟,计有石窟16处,造像139尊,石窟延绵3公里。石窟开凿于南诏(唐)和大理国(宋)时期,是白族先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宝库,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景洪市曼飞龙白塔,系小乘佛教建筑,建于公元1204年,共由大小9塔组成塔群,塔龛下岩石有一人高裸足印迹,传为释迦牟尼足迹,故建此塔。群塔塔身洁白,塔尖金碧,宛如玉笋破土,又有笋塔之称。还有麻栗坡大王岩古崖画、昭通文庙霍承嗣墓壁画、禄劝彝汉文摩崖、盐津袁滋题记摩崖、鹤庆天子洞摩崖石刻、楚雄护法明公德运碑赞摩崖、石林崖画、晋宁石寨山古墓碑遗址、楚雄万家坝春秋时期古墓碑遗址、大理杜文秀墓、安宁王仁求碑、陆良爨龙颜碑、曲靖爨宝子碑,昆明东、西寺塔,官渡妙湛寺金刚塔、陆良大觉寺千佛塔、大理崇圣寺三塔,安宁清华寺石窟等等。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的领导下,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努力克服资金供应紧张、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自然灾害严重等困难,全力以赴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跨越发展迈出新步伐。全省生产总值完成8750.95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09.7亿元,增长27.4%;财政总收入2258.2亿元,增长24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0.8亿元,增长2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0.1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6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增长13.9%;城镇登记失业率4.05%;人口自然增长率6.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2%;外贸进出口总额160.5亿美元,增长19.6%。除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略高于年初目标外,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都已完成,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扎实抓好“三个一百”和20个重大建设项目,保持了重点领域投资较快增长。牛栏江一滇池补水工程进度加快,滇中引水工程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大丽、保腾等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59条二级公路基本建成,从今年1月1日起,一次性取消全省10016公里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昆明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实施,云桂、玉蒙等铁路建设有新进展,仁丽铁路建成通车;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基本建成,泸沽湖机场获得立项。金安桥、功果桥电站和镇雄电厂投产发电,阿海、糯扎渡电站下闸蓄水,向家坝、溪洛渡电站即将蓄水,水电移民工作平稳推进;六大煤炭基地、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工业投资力度加大,300多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
建设资金来源逐步多元化。全年争取到中央投资402亿元,政府投入经济建设资金700亿元。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银政、银企合作,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创新融资方式,新增信用融资2161亿元。民间投资更加活跃。
社会消费持续扩大。落实鼓励消费政策,继续开展家电、摩托车和建材下乡,促进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养老等便民服务,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发展网络、租赁和定制销售等新型消费模式,推动了消费持续走旺。乡村流通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实施兴水强滇战略,扎实推进润滇工程建设,新开工骨干水源工程41项,新建成35座中小型水库、45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实施5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57万亩,解决299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制定出台政策,鼓励建设用地上山,下决心保护坝区农田。完成500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1500个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6万个,节柴改灶12万户;实施1.7万个自然村道路硬化,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开工,建成了部省共建“索改桥”拉马底示范工程。
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大幅增加。认线项科技增粮措施,粮食播种面积近6700万亩,全年粮食产量达1755.6万吨,增产105.6万吨,在连续三年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实现“九连增”。蔬菜、咖啡等农产品产销两旺,肉、蛋、奶等畜牧和水产发展势头良好、供给充裕。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超过2200万亩,产值突破180亿元。
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新增2亿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10亿元涉农资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14户,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2400多户,实现销售收入872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92个,建成5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启动实施577个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完成木本油料种植面积560万亩。
传统产业发展有较大提升。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206亿元,烟草产业实现税利1096亿元,能源和冶金工业销售收入都突破1000亿元。烟叶、橡胶、核桃、鲜切花、野生菌产量全国第一,蔗糖、茶叶、蚕桑、水果、畜牧产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旅游二次创业扎实推进,新增3个5A级景区,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6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300亿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6.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60项,天然药物和生物疫苗研发水平以及大型铁路养护机械、乘用车柴油机技术国内领先,高端数控机床研发制造、自动化物流、烟草柔性制丝设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电装机达70万千瓦,冶金集团3000吨多晶硅项目建成投产。企业发展活力增强。央企入滇势头良好,17户中央企业与我省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滇央企达到55户。国企和国资监管改革继续推进,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落实非公经济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1%。质量兴省和标准化战略顺利推进,名牌名品培育取得新进展。
产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组建创新联盟,搭建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62项,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61个。建成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7个、创新型试点企业154家、创新团队72个,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4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40户,并实现国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全覆盖。科普工作扎实开展。
教育事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制定和组织实施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新增幼儿园467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3所高职院校。继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惠及学生400多万人。
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44.63亿元,建设乡镇卫生院1088个、村卫生室6932个、社区卫生机构249个,基层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6%以上,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人口计生和红十字会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全面启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进一步推进“两馆一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重点文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批文艺作品荣获全国大奖。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云南代表团在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第九届全国会上取得好成绩。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以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和创新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完善就业服务。通过“贷免扶补”等措施,扶持8.9万人创业,带动近30万人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7.6万人,扶持失业人员再就业9.4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万人,“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26万人,新增转移132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调整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全面完成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统筹任务。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到99个县市区,1325.7万人参保;43.5万被征地农民得到养老保障。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增加30万人,落实了66万名80岁以上老年人的高龄津贴。加强价格监管,建立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投入救助资金92.3亿元,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调整完善城镇发展思路,对山地城镇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城镇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8%。开工建设30.95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已竣工10.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10万户;安排22亿元资金,补助30万户农民开展危旧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全面推进。启动实施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十二五”兴边富民工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加快重点扶贫开发工程建设,实施1万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和25个贫困乡的整乡推进,开展了6个县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贫困地区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强化。加强了气象、地质、地震、生物等灾害预测防治,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救助受灾群众590万人。盈江“3·10”地震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及时有序开展,灾区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完成营造林1060万亩,改造中低产林407万亩,国家和省级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补助范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0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工程顺利开展。启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完成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示范项目。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滇池水体恶化的势头进一步得到遏制。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对重点州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实行量化考核,实施116个省级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开展全社会节能工作。积极推动首批20户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全省规划建设的248个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项目竣工运行率达81%。
桥头堡建设起步良好。国家出台了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部委分工方案。已有23个国家部委与我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出台支持意见,省政府与7家中央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启动了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得到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取得重要进展。
各项改革统筹推进。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管理、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农垦和华侨农林场改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乡镇机构、统筹城乡和旅游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水务、投融资、公用事业改革得到重视;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矿产、土地、水资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进展;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参与中美省州长对话活动,成功承办中国一东盟外长会议。举办第19届昆交会暨第4届南亚国家商品展、2011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展会规模、参展客商和业务成交额再创新高。南亚商务论坛、东盟华商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活动周等重大活动影响日益扩大。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以及云南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合作务实推进。新增国际友好城市7对。加强以泛珠三角为重点的国内区域合作。企业“走出去”工作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4亿美元,增长307%;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790亿元,增长29%。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扎实开展。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省政协和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及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三五”依法治省规划和“五五”普法工作顺利完成。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强群众工作,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健全了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机制初步建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宗教关系更加和谐。配合国家妥善处理“10·5”中国船只湄公河遇袭事件,及时恢复澜沧江一湄公河航运。妥善处置“11·10”师宗县私庄煤矿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强化。
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学习杨善洲精神,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城乡文明、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一年来,我们继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政府职能继续转变,机关作风明显好转。顺利完成第五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启动“政务信息岛”建设,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中心和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部建成,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调结构、转方式任务仍然艰巨,群众增收、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压力很大,稳定物价、增加投资、节能减排、保障运行形势依然严峻,完善体制机制任重道远。同时,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有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决不辜负全省各族人民的重托!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本届省人民政府履行职责的最后一年。做好政府工作,推动跨越发展任务繁重艰巨。
今年我省发展既面临复杂严峻形势的挑战,又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发展机遇。挑战方面:国际市场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我省产业层次偏低、农村贫困面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加上三年连旱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难度加大。机遇和有利条件方面: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各项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逐步到位,这是我们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的可靠保证;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视发展实体经济,重视扩大内需,这是我们因势利导、乘势而上的有力支撑;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和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目标,这是我们奋起直追、勇于攀登的强大动力;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省发展条件明显改善、体制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这是我们拓展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变中求新,咬定目标不放松、推进工作不懈怠、狠抓落实不折腾,在应对挑战中抢占制高点,在破解难题中实现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建设“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以扩大投资消费、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着力点,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产业培育,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生态环保,以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为抓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奋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力争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形势预测和研判,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集中精力抓项目,千方百计增投资,力争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1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500亿元以上)。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抓好润滇工程,积极推进滇中引水工程,争取牛栏江一滇池补水工程实现通水。全面做好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锁定、资产移交、人员安置工作,加快大理—丽江、武定—昆明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全力争取昭通—麻柳湾、昭通—会泽、待补—功山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加快蒙自—文山—砚山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在建铁路建设和昆明铁路枢纽改造进度,积极推进成昆铁路扩能改造、丽香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加快泸沽湖机场建设,做好澜沧、沧源机场前期工作,争取红河机场开工。推进重点煤炭基地和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宽带云南”,开展昆明三网融合试点,推进物联网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投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力争全年新增信用融资不少于2000亿元。推动投融资模式创新,强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运作,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推进上市公司再融资,拓宽债券融资渠道,加快保险机构融资步伐,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壮大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
扩大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政策,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0亿元以上。扩大消费信贷,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促进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和餐饮、健身、家政、养老等消费。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流通网络建设,促进消费便利化。积极发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配送等服务,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强化煤电油运水保障。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搞好煤炭市场调控,增加电煤供应。落实国家电价调整政策,加强电力供求调度管理。积极协调增加成品油购进和仓储设施建设,提高储备能力。优化运输计划和组织协调,保障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统筹重要水资源调度,协调各方用水需求,全力保障城乡群众生活用水。
稳步增加农产品生产。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启动优质水稻、玉米、麦类基地建设,确保粮食总播种面积不低于6500万亩,增产50万吨左右。积极扶持蔬菜、生猪、牛羊肉、水产品等生产,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扩大冬季农业开发面积。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搞好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重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健全乡镇和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一批农技推广示范县,改善乡镇农技推广条件,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优质烟叶、蔬菜、花卉、木本油料等特色种植业,生猪、肉牛、肉羊等畜牧业基地建设,完成木本油料基地建设450万亩,建设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增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600个。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0户、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50户。推进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40项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建成4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继续推进“以工代赈”、“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完成300万亩以上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强化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乡村改造工程,建设1500个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实施500个自然村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个,完成节柴改灶10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万套,改造农村公路1万公里,解决5.7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征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大力推进农垦、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国有林场改革,推进草原承包改革。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今年,我们将围绕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农民收入倍增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烟、茶、花、橡胶、甘蔗、蚕桑、水果、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土地流转办法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切实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促进工业跨越发展。围绕工业三年倍增目标,力争今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900亿元以上。启动企业、园区、行业“三个十千亿”和五年工业万亿投资行动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项目“212”工程,全年除电力外的全部工业投资达到1600亿元。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推进卷烟产品结构调整,力争“两烟”实现税利1180亿元。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两个环节,巩固提升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磷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建筑建材业,积极发展石化产业,力争有更多的产业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推进矿电结合,引导能源密集型工业向水电富集区集中。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和“云网”建设进度,优化能源结构。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建设示范基地,加快产业发展。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基地,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等百亿元产业,做大做强现代生物产业。加强锗、铟等稀贵金属资源开发秩序整顿与行业整合,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光电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
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实施服务业提升计划,确保服务业增速不低于两位数。继续推进旅游二次创业,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十类商品、百家企业、千名技师培育工程,壮大旅游商品制造业和旅游购物业,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1450亿元。推进昆明区域性金融中心和金融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公司,支持微型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区域性城市、重点口岸物流节点建设,加强重点物流企业培育,推动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开展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做好商务部“南菜北运”试点工作。鼓励发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艺设计、广告创意等专业服务业,加快发展投资、工程、财会、法律、管理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业和服务外包。
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择优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企业搞好协作配套。强化设施配套,完善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日化、家居家具等轻工业向园区集中,重点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超千亿的特色产业园区。改进园区发展考核办法,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园区管理实体化。力争具备条件的省级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加大央企入滇和民企入滇工作力度。着力在项目落地上下功夫,解决好项目规划、选址、征地、配套等问题,力争再引进15户以上央企入滇合作发展。深化与全国工商联的合作,吸引16户以上知名民营企业来云南投资发展
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大发展。认真落实扶持非公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的政策措施,推进服务创优、全民创业、企业创新,新增3万户小微企业,力争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以上。规范发展融资担保机构,继续完善中小企业网上融资平台,开展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便利化行动。加快建设省、州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推动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基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大企业、科研院所、著名高校到我省建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基地,兴办科技型企业。继续实施质量兴省和标准化战略,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发展绿色经济。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壮大绿色产业。完善以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等为重点的发展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努力推进低碳经济试点省工作,实施低碳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成碳排放削减目标。
创新城镇发展思路。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林地保护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抓紧制定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全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细化和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发挥好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和管理,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建设宜居城乡。
促进进城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以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为突破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中小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教育、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农村土地管理等机制,落实好进城农民权益保障措施,确保实现120万农村人口转户进城。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力。以启动民间资本为杠杆,以民间投资和消费为支点,创新政策,推动县域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打造一批经济强县。继续实施扩权强县试点,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抓紧编制县城和重点乡镇建设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体系,鼓励各县争先进位、勇创一流。
加快发展滇中经济区。尽快编制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抓紧建立领导、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壮大实力,进一步发挥其在全省经济增长中的火车头作用。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优先推动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消防等基础设施全面对接、共建共享。
支持各州市加快发展。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步伐,提升现代新昆明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引导和支持其他州市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省政府继续以专题会议等形式,加强对州市工作的指导,因地制宜强化扶持措施。
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重点推进兴边富民“五大任务”、“十大工程”和“十项保障”建设。坚持和完善一户大企业、一所高校或科研单位、一家金融机构共同帮扶一个县市的做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继续实施边疆解“五难”工程。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把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石漠化地区、藏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以深度贫困人口为重点,抓紧编制和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实现100万贫困人口脱贫。
推动桥头堡政策落实。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汇报衔接,力争在投资贸易便利化、差别化产业政策、电力价格改革试点、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烟草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争取桥头堡建设总体规划尽快获得国家批准。继续抓好与国家有关部委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
全力建设国际大通道。重点推进连接周边国家的交通、油气、电力、信息等项目和沿边干线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加快推进龙瑞高速公路和大瑞铁路、蒙自至河口铁路等重大项目,继续抓好“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建设。提升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水平。
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提升与东南亚南亚的合作水平。拓展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改善硬件,提升服务,继续办好昆交会系列活动。深化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提升滇沪、滇浙、滇粤、滇桂等合作层次,推进与港澳台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对外民间交流与合作。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建设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抓紧建设边境合作区和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有序发展“三头在外”的企业和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跨境物流、旅游等产业,扩大服务贸易。鼓励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重点做好对国内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境内外跨国公司、省外大企业大集团及相关配套企业。积极吸引侨商、侨资来滇投资兴业。
深化各项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促进融资平台健康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抓好昆明、红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体系,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价格改革。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
强化生态建设。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抓好“森林云南”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启动25度以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用10年时间实施100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今年治理80万亩。改造400万亩中低产林。搞好天然林保护和造林绿化,完成营造林650万亩。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实施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推进各类保护地建设。启动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认真开展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
加大江河湖泊治理力度。按照“一湖一策”的部署,抓好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巩固提升治污成果。搞好长江、珠江、澜沧江等河流防护林建设,加强出境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防治。切实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危险化学品排查治理工作。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好国家“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全面开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将坝区80%以上的耕地和山区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健全矿政管理新机制。继续开展地质找矿,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加强城市资源循环利用。
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覆盖全省的节能指标监测和预测预警体系。实施200项节能示范项目,形成1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启动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实行污染减排调度制度,定期研究重点减排项目进展情况。加强污染源监控。加快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248个项目全部正常运行。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削减的目标任务。
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家园,是全省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我们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让云岭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宜人、人民更开心!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血脉和精神家园。今年,我们将全力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构建新时期云南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公民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文化惠民,继续推进标志性文化项目,加大州市“三馆”、县“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和文化惠民示范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鼓励创作生产更多优秀文化精品。加强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重点支持县、乡、村建设体育设施,提高各族人民身体素质。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体育事业,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国有骨干文化企业,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强市强州、特色文化产业县乡。推动文化“走出去”,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办好“七彩云南东南亚南亚行”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优先发展教育。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巩固“两基”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继续推动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合作和交流水平。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关心和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落实好对人口较少民族、藏区、边境地区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特岗教师5000名。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重视校园治安、消防安全,抓好校车安全工作。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提高住院报销补偿比例。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和用药安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继续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覆盖面。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开办医疗机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城市医疗卫生支援农村的工作。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较快增长。今年力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失业金增长15%以上,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逐步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体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向基层倾斜,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适当增加村(社区)干部的报酬。
促进社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全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其中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贷免扶补”等措施,扶持创业10万人以上。推进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4万个以上。帮助有就业能力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加强劳动合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制度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物价调控监管。切实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平价商店建设,做好粮油生产、购销、调运和储备工作,提高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强化物价监测预警和督促检查。建立省级价格调节基金。
完善社会保障。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范围,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确保参加各类社会保险人数达到3500万人次以上。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研究探索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各类社会保险之间的衔接和转移接续机制。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新增农村低保30万人,达到430万人左右。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4元。加强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和重度残疾人的救助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做好残联、红十字会工作。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完善灾害紧急救援、防汛抗旱和灾民救助服务体系。做好地质灾害分类治理,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加强边境地区传染病、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杏宇平台招商控体系建设,做好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继续做好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集中财力办一批惠民实事、好事。(1)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健康营养餐。(2)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全覆盖计划”,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并把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年1250元。(3)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突出加强地震多发的人口稠密地区校舍安全工。
Copyright © login_杏宇·(官方)代理招商直营平台 版权所有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