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里的红河丨大而神气的“哈尼山乡”麻栗寨

2024-09-08 20:11

  红河州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多元的自然风光,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给地名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它们不仅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地理、人文的认识,也隐藏着许多源远流长的历史信息和红色印记。探寻地名,有助于读懂红河。红河州融媒体中心与红河州民政局联合推出“地名里的红河”专题,与大家分享红河州的地名的故事,一同品味刻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和文化内涵。

  特点:纯哈尼族居住的“哈尼山乡”;了解、研究、体验哈尼族文化的中心地带;观赏梯田、云海绝佳之地

  麻栗寨位于元阳县胜村乡,从元阳老城东行,至“元坪”公路18千米处,再向西走一段乡村公路,就是麻栗寨村。麻栗寨村是一个哈尼族居住的大寨子,村内各种农耕祭祀、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风俗均成为元阳各地哈尼寨子的典范和轴心。

  麻栗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那时,因主鲁老寨坡陡狭窄,生存困难,寨中姓卢的6名壮年男子,就按哈尼族古规古训,举家别巢,携妻儿老杏宇平台招商小,牵牛赶马,踏上麻栗寨这片沃土,设村立寨,另谋生计。他们挖地基,砌石脚,打土基,割茅草,建盖自己的蘑菇房。6个兄弟搬迁出发那天正好是在“集星卜”(哈尼语,意为黄昏时分)的时候,为便于记住立村设寨的时间,自然地取名为“集星卜”。不久,全福庄中寨、高城等其他附近村寨的人也先后迁至,并按古规古训加入新村。

  1950年,中国人民一举解放元阳地区,并于1952年6月在“集星卜”成立了集星卜哈尼族自治乡人民政府。当时的民族工作队为使“集星卜” 村的汉名朗朗上口,就以当时在村旁的一片平地里(现在村民称谓的花果山)一棵三个汉子才能抱拢过来的麻栗树为标志,改名为“麻栗寨”。

  如今的麻栗寨已发展成为拥有813多户4100多人口的纯哈尼族居住的大寨子,有“哈尼山乡”的美称。经国内外少数民族语言权威专家反复调查考证,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研究,在红河州拟定“哈尼族普通话”时,以绿春县大寨方言为哈尼族普通话的标准音,以元阳县麻栗寨方言为哈尼族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麻栗寨既成为哈尼山庄风范,又是各地哈尼寨子节日活动举办的典范。但由于村寨领域或“集波然”(哈尼语,意为一个家族)的不同,礼仪风俗开展时间也各有不同。

  麻栗寨有8家“集波然”。在各种祭祀活动中,除六月年(苦扎扎节)整个寨子统一时间活动外,其他一月的“龙和缩”(祭水井神)、二月的“昂玛突”(祭寨神树)、三月的“普恶打”(祭寨山神)等祭祀活动时间不同,以“集波然”为单位,独自活动。而“集波然”中,有的已有十几代后嗣。每代后嗣的父母去世或长兄嫂病故等日子,为这代后嗣的忌日。在家人忌日里,不参加也不开展一切祭祀活动,另择其他吉日良辰再做弥补。所以,虽是“集波然”,各代后嗣所开展的节日庆典、人生礼仪、农事节令、婚丧礼仪也就不是同日开展。由此,麻栗寨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都有祭祀在开展,一年365天,天天都有大小民俗活动。

  麻栗寨属坝达旅游景区,其旅游要素独具特色。从海拔1100米的麻栗寨河起,连绵不断的成百上千层梯田,直伸延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之巅,把麻栗寨及附近的坝达、上马点等哈尼族村寨的蘑菇房高高托入云海中,若隐若现,美不胜收。每当下午4时后,茫茫云海随着冬季夕阳西下,逐渐变成粉红色、红色、白色,景色十分壮观。

  可以说,麻栗寨是了解、研究、体验哈尼族农耕文化、人生礼仪的中心村寨之一。在麻栗寨,可以尽情地呼吸哈尼梯田里吹来的沾着青草味的清新空气。村子上方,枕着一片绿色的原始森林,村子左右及下方,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梯田。水与森林相依为命,哈尼人与森林相濡以沫,就这样人与自然融和,成就了大而神气的“哈尼山乡”。

  当前,元阳正在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巩固国家卫生县。同住一座城,共爱一个“家”,广大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人人都是优美环境的受益者。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到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巩固国家卫生县的工作中,为创造一个文明向上、卫生整洁、秩序优良、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建设文明健康元阳共筑幸福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