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19:13
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毗邻漳州、泉州,扼九龙江出海口,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与台湾和澎湖隔海相望,是我国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东南沿海传统的重要通商口岸。全市土地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下辖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六个行政区,常住人口2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2万人。
改革开放前,厦门作为海防前线,经济总量很小,基础非常薄弱。经过20多年的特区建设,已经由昔日的海港小城变成一个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外向型经济发达、综合经济实力较强、杏宇平台招商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的港口风景城市。近年来,厦门一些支撑经济增长、关系发展后劲、体现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都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2003年,完成生产总值760亿元,增长17.2%;地方财政收入73亿元,增长19.1%。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工业化层次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工业总产值、地产工业品出货值长期居全省第一。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电子、机械、化工三大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7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5%。形成了戴尔、柯达、厦华、厦新、厦工、厦烟、金龙、古龙等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飞机维修、视听类电子产品、感光材料、钨制品在亚太地区占据重要地位。二是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178个国家及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对47个国家和地区的年出口贸易额超千万美元,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包括柯达、戴尔等37家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来厦投资,引进项目60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140亿美元,成为引进外资的最密集地区之一,在厦举办的“投洽会”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投资促进盛会。200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87亿美元,世界前20大船务公司均在厦开展业务,厦门港与100多个港口合作,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球30强。开辟国际航线个城市直达通航,并在全国首开“第五航权”,航空港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11位。境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出入境旅客突破100万人次。与日本佐世保、新西兰惠灵顿等9个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关系。三是市场化程度明显加深。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的各项改革深入展开,并向公用和社会事业领域推进。住房二、三级市场初步发育,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实行挂牌招标拍卖。106家市属国有企业实现改制,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民营经济作用增强,形成了多元竞争格局。四是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城市化率达52%,城市建成区104平方公里。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实现户籍农转非。近五年投资3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海沧大桥、国际会展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环岛路全线贯通。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城市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人居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正在申报“联合国人居奖”。五是社会事业明显推进。教育得到优先发展,“两基”工作获得全国先进,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形成厦大、集美两大文教区。人均期望寿命等卫生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农村合作医疗、改水改厕取得进展。爱乐乐团、小白鹭民间舞团享誉全国,成功举办两届国际马拉松赛。开展军警民共建,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今后三年,社会事业投入80多亿,其进步将前所未有。六是小康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恩格尔系数下降为41.3%。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移动电线平方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形成,最低生活保障线实现应保尽保,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金居全国前列。
进入新世纪,厦门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当前,厦门正按照中央和省委对厦门经济特区的要求,围绕“特、港、创、带、建”增创特区发展新优势,不断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通过海岛向海湾的空间扩张,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提高厦门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到2005年,厦门要实现四个翻番,即以2000年为基数,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55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登上四个新台阶,即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科技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实现四个协调发展,即三次产业之间、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基本把厦门建设成为生产研发基地、对台交流合作基地、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建设成为依托闽南、面向台海、沟通国际,凸现于长江与珠江两大三角洲之间的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
实现上述目标,具体从六个方面努力:一是增创体制新优势。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资本结构;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要素市场平台,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重组。健全“三农”工作机制,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居住社区化、从业非农化、资产股份化、福利社保化”的配套政策,加快农民转岗致富和农村城市化。创新社会事业体制,对公益性部分,深化人事、收入和保障制度改革,增强活力;对经营性部分,通过改制转制,逐步推向市场,壮大实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切实把政府的经济职能,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上来。二是增创科技新优势。密切科技与现有产业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成熟技术在厦门组织生产,全面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健全科技开发创新体系,发挥孵化器、中试基地作用,吸引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来厦孵化、生产,使我市成为科技成果的重要转化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光电子、集成电路、数字视听、软件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立足服务全省,提高信息化水平,构筑“数字厦门”的基本框架,促进信息技术在产业提升、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中的应用。三是增创现代服务业新优势。结合服务领域的开放和CEPA的实施,加速形成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提升商贸物流业的竞争力,扩大保税区,试行港区联动,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壮大旅游会展业规模,做足鼓浪屿、闽粤赣周边地区、金门旅游文章,形成以厦门为枢纽的旅游经济圈;做大做强“投洽会”等会展品牌,大力培育特色会展,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拓展金融服务业,发展资本市场,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来厦设点,推动担保、信托等金融产品创新,扩大金融业辐射范围,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引进扶持中介服务业,形成强有力的中介服务优势。四是增创港口新优势。深化“以港立市”战略,调整海空港规划,加快港区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增强辐射能力,加速形成通达各大洲主要港口的集装箱航运网络,增辟通达国内外的空中航线,完善快速的交通网络,推动海陆空多式联运和转关运输。提高通关速度,加快口岸信息化,优化作业流程,推行诚信通关,强化配套服务,延伸平台业务,逐步向就地订舱报关报检过渡,建设通关便捷、服务周到、成本低廉的国际性中转港。五是增创对台区位新优势。促进两岸产业对接,承接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率先开放对台服务贸易,争取试行对台自由贸易政策。提升对台航运地位,扩大两岸试点直航成果,促进与台中、澎湖的海、空直航。推动厦门与台湾两地间市对市、港对港、行业对行业的交流合作,扩大民间往来,发挥涉台团体和台协等民间组织作用,密切教育、卫生、文体等方面的双向交流,使厦门成为两岸实现“三通”的重要平台。六是增创人居环境新优势。把环境指标置于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走高科技、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安宁、洁净”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型城市。完善各类生活服务体系,维护良好稳定的社会治安,营造诚信文明的社会氛围,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来源:人民网
Copyright © login_杏宇·(官方)代理招商直营平台 版权所有 备案号: